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突破:轻松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突破:轻松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摘要】:难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即1千克=1000克。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具体感知并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用实在的生活物品表象演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和感知,从而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学生通过活动,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中加深了对千克与克的关系的理解。

重/难点

重点: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难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即1千克=1000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1千克和1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以后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即1千克=1000克。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具体感知并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用实在的生活物品表象演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和感知,从而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突破策略

一、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知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星期天,小熊和小兔一起去附近的超市了解商品的重量单位。他们走到调味品货架前,小熊拿了1包1千克的味精,小兔拿了5包味精,每包200克。你认为小熊和小兔谁拿的味精更重一点儿?

2.活动体验,大胆猜想。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质量这种本质性的特征关注较少。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这是很不科学的。因此,这里就让学生都用左手掂一掂1大包味精,用右手掂一掂5小包味精,真切感受两只手上物品的重量。根据真实体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左手物品和右手物品的重量相等,也有学生认为左手的物品重,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右手的物品重。不同的猜想在这里产生碰撞。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就是使用可操作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由想象生成数学知识,是学生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发现规律,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这不仅能体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的验证。

先算一算:小熊拿的1包味精是1千克,小兔拿的5包味精的总重量是200+200+200+200+200=1000(克),也就是说小兔的物品是1000克。

再称一称:各小组拿出自己的盘秤(单位是千克),把5小包味精放到盘秤上,仔细观察:这时指针指着数字几?学生发现指着数字1,说明1000克就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千克和1000克相等,也就是1千克=1000克。所以小熊拿的1包味精的重量和小兔拿的5包味精的重量是相等的。

二、在巩固练习中升华知识

1.找一找下面哪些物品合起来是1千克。(课件出示不同质量的物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自己找到的组合,并说说为什么它们几个合起来是1千克。同时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组合方法。

2.填一填。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填的,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突破反思

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静态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好奇心,并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活动,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中加深了对千克与克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