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突破,全面认识克质量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突破,全面认识克质量单位

【摘要】: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明确“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充分感知“克”这一质量单位。以此深化学生对克的认识,加快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1克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概念。

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建立1克的概念。

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对此,学生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明确“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充分感知“克”这一质量单位。

难点分析: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它是抽象的,需要依靠大量的称量活动来感知。学生在知道了“克”是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后,难点就是了解1克实际有多重,建立1克的概念。

突破策略

一、复习回顾,设疑引欲,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1千克糖果,回顾1千克有多重。询问学生能否说出1颗糖果的质量。

明确: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千克(kg)作单位。对于很轻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合不合适呢?

通过复习旧知“千克”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设疑巧妙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新知,操作体验,感知并体验“克”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1)先称一称,再看一看,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一个苹果不足1千克,它的实际质量是200克。

在此基础上明确: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一称。出示小型电子秤,说明: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品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品的质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学生学会使用电子秤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的质量。称完之后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体会到称比较轻的物品要用“克”作单位。

(3)体会1克的实际质量。

在初步感知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逐步丰富学生对1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克有多重。

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小组合作,深入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估计一下,几粒瓜子的质量会是10克。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0克。根据结果,得出1克瓜子大约有几粒,数出来再掂一掂,再次感受1克有多重。

(2)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片树叶呢?一把尺子呢?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以此深化学生对克的认识,加快学生对“克”的概念的理解。

(4)估一估:一个橘子大约有多少克?

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再让学生估一估其他水果的质量,同样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突破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关于重量的问题,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1克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