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千克的认识与突破策略

千克的认识与突破策略

【摘要】: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克、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奠定了基础。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突破反思本课教学注重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通过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重/难点

重点:体会1千克的轻重,建立关于1千克的表象。

难点:合理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体会1千克的轻重并建立关于1千克的表象是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基础,只有扎实地建立好1千克的概念,才能估计几千克甚至更重的物品的质量。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克、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奠定了基础。

难点分析:估计物品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千克这个质量单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他们对物品自身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再加上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因此他们完成相应估计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

一、激活生活经验,体验轻重

比较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教师出示一袋红枣和一袋花生,让学生说一说要比较两袋食品谁轻谁重,都有哪些方法。抛砖引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的方法:掂一掂和称一称。

教师出示不同的物品: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候物品看上去差不多大,但有轻有重,有时候物品虽然大,却比较轻。鼓励学生自己掂一掂,称一称,体验物品的轻重,进一步感知物品是有轻重的。

二、提供探究机会,认识千克

1.认识秤。

由“刚才有同学还想到了称一称的办法”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多媒体出示各种秤,请认识这些秤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学生会积极展示自己。

2.认识千克。

先由谈话“不同的秤可以称出不同的物品有多重,物品有多重即物品的质量,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呢?”引出课题:认识千克。再通过课本中“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欲望,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3.认识台秤。

引导学生观察台秤,说说在台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了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三、多次操作体验,感知1千克

认识1千克是教学的重点,为此设计了五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

第一层次:猜。让学生猜一猜:刚才这袋红枣是几千克?

第二层次:称。让学生称一称这袋红枣是几千克(1千克),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三层次:活动。小组合作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个?

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交流反馈。

质疑:为什么一个小组称出1千克鸡蛋是16个,而另一个小组称出1千克鸡蛋是17个?

第四层次:掂。闭上眼睛掂一掂称出的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有多重。

第五层次:游戏。听指令,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比1千克重还是轻?书和文具盒一起呢?

②4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比1千克重还是轻?估计重几千克?小组验证。

③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比1千克重还是轻?

④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充分去感受、体会1千克有多重。

突破反思

本课教学注重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通过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千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感知1千克有多重,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去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活动,通过观察秤面和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出示两袋形状和大小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紧接着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台秤、弹簧秤、电子秤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欲望,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