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原则是指社区矫正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社区矫正工作原则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基本准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行动指南。第2款规定:“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这些法条明确规定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的范围、人员。同时,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区矫正的目的。......
2023-07-27
社区矫正的法律属性是刑事执行活动,不仅适用于缓刑、假释执行过程中,而且还适用于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中。所以,它需要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1.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8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第111条第2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两条规定是社区参与矫正犯罪人的宪法性依据。
2.法律依据。
(1)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中,《刑法》第38条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第2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第76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第85条规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社区矫正写入刑法,解决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依据问题,从刑事实体法制度层面奠定了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建设的走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269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第265至第268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监督以及终止等,予以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以及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进一步从刑事司法程序制度上落实了《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社区矫正执行程序问题。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社区矫正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第25条至28条详细地规定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程序、类型、执行终止等内容。其中,第27条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原关押监狱应当及时将罪犯在监内改造情况通报负责执行的社区矫正机构。”第28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应当收监的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通知监狱收监;刑期届满的,由原关押监狱办理释放手续。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监狱。”第32条至第34条详细规定了假释的条件、内容和程序。其中,第33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监狱应当按期假释并发给假释证明书。对被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撤销假释建议书之日起1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这些条款明确规定了对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假释的罪犯依法实施社区矫正,并对社区矫正机构的部分工作职责做了划分,这为解决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制度与社区矫正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
(4)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这是我国首次就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专门立法。该法共九章63条,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制定非常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注重将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一些成功有效的做法固定下来,上升为法律制度。至此,我国社区矫正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部门法。它的颁布使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真正进入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3.国际法依据。我国政府所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和作为联合国常务理事国参与起草的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件,也是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或渊源,如《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
4.政策依据。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最直接的政策依据如下: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简称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已失效,以下简称《矫正试点通知》)、2005年1月两院两部《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已失效,以下简称《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2006年,最高法律监督机关对加强社区矫正监督问题作出规定,发布《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加强法律监督的通知》,对社区矫正进行改进、完善;2009年两院两部依据我国初具制度雏形的矫正实践基础,颁行《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已失效,以下简称《试行矫正意见》)。其中,《试行矫正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12年3月,为配合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及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社区矫正的新规定,两院两部联合发布《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失效),对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2014年两院两部公布《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已失效),对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做出整体部署;2016年两院两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已失效),表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正在紧随实践暴露出的问题而有条不紊的改进、完善。2020年7月1日与《社区矫正法》同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更有利于实务操作。原《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有关社区矫正实务(第4版)的文章
社区矫正的原则是指社区矫正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社区矫正工作原则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基本准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行动指南。第2款规定:“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这些法条明确规定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的范围、人员。同时,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区矫正的目的。......
2023-07-27
经查张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39毫克/100毫升,属醉酒驾驶,负事故全部责任,应承担刑事责任。[1]完成一定时限的社会服务,并在服务期间能遵纪守法,认罪悔罪,检察院可以对其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种做法源于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由于社区矫正制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作用彰显,意义深远,因此,目前社区矫正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并被称为刑罚制度中的革命性创新。......
2023-07-27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该能够:1.了解我国社区矫正的萌芽及演变过程。二审的法官胡颖推翻了一审判决,作出新的裁决:阿龙有权马上赎回典给赵端的田产,勒令二人“日下交钱退业”。现代国家设立缓刑制度的初衷,是以刑罚为威慑,又给予当事人悔过的机会,宋朝的“寄杖”“封案”亦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2023-07-27
社区矫正的正式称谓来自于美国,源自明尼苏达州的《社区矫正法》。当然,社区矫正的中心内容还是针对已决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目的的明确性与措施的多样性。发达国家设立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非常明确:保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帮助犯罪人重新返回社会,更加经济和有效地使用资金。......
2023-07-27
然而诸如缓刑、假释等具有社区矫正性质的刑罚替代措施,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已有之。这一时期,在立法上留下了缓刑、假释等刑罚制度的丰富资料,但对社区矫正实践方面却欠缺系统的考证。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至40年代革命根据地监所工作中实行的回村执行、保外服役及战时假释等监外执行措施,都体现了社区矫正的精神,可作为我国实行社区矫正的雏形。......
2023-07-27
任何一次刑罚方式的变革都与社会政治思想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社区矫正的产生也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但死缓相对于无期徒刑而言又是一种严厉的处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刑事政策背景。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事执行制度,有着深刻的刑罚思想背景,它受到刑罚目的的制约和影响。......
2023-07-27
(一)犯罪的界定犯罪是刑法学和犯罪学共同的基本范畴,但二者对犯罪的外延或边界的界定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内涵作了明确规定,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一犯罪概念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实质特征,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二)刑罚的发生与功能公开以刑罚相威胁并对犯罪处以刑罚的传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2023-07-27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是指由社区矫正机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团队。考虑到社区矫正的社会性,还应当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第14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几年来,社工累计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近万次。......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