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正式称谓来自于美国,源自明尼苏达州的《社区矫正法》。当然,社区矫正的中心内容还是针对已决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目的的明确性与措施的多样性。发达国家设立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非常明确:保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帮助犯罪人重新返回社会,更加经济和有效地使用资金。......
2023-07-27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制度常有“严刑峻法”之称。然而诸如缓刑、假释等具有社区矫正性质的刑罚替代措施,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已有之。《周礼·士师》中记载“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则,纠守缓刑”。可见,“缓刑”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但它仅仅是凶荒年救灾的临时措施,而非一种刑罚裁量制度。集中国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虽然也规定了类似“非监禁刑”的条款,但其大量适用“肉刑”和“赎刑”的做法与现代人道、文明的刑罚理念背道而驰。
20世纪初期,晚清朝廷派出官员考察外国法律制度。其中,西方监狱和刑罚制度的人道与文明给这些官员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给朝廷的奏折上均反映了这一点。[1]
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山西巡抚赵尔巽向清廷上奏,建议各省设立“罪犯习艺所”,让犯罪人在服刑过程中掌握一些生存技能。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行刑就是惩罚”的观念,开启了中国行刑改革的进程。
从清末到国民党执政时期,刑事立法不断吸收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刑罚理念,并通过尝试创办模范监狱,实施监外执行、缓刑、假释等制度。具有现代意义的缓刑、假释制度,最早出现在《大清新刑律》中。这一时期,在立法上留下了缓刑、假释等刑罚制度的丰富资料,但对社区矫正实践方面却欠缺系统的考证。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监所工作中实行了回村执行、保外服役及战时假释的监外执行措施。如1931年《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中规定:“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刑期二分之一后,有后悔实据的,可以假释,但执行未满半年者,不在此限。”晋察冀边区规定,判处5年以下徒刑,改悔有据,群众不反对者,可以采取回村服刑的办法。回村执行的罪犯,每月服劳役不超过10日,其服劳役日期与不服劳役日期,均以1日折算1日来计算剩余刑期。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关东解放区监所,为了配合全区大生产运动,增加社会生产力量,改造犯人思想,对执行徒刑的罪犯,认为以在监外执行对其改造收效更大的,经法院院长及首席检察官的批准,改为监外执行。
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至40年代革命根据地监所工作中实行的回村执行、保外服役及战时假释等监外执行措施,都体现了社区矫正的精神,可作为我国实行社区矫正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急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有增无减,随之而产生的犯罪也不断增长。有数据表明,1979年~2012年,我国监狱在押罪犯人数由62万人升至164万人,增幅为164.5%,[2]设施、经费、警力不足等问题突出,给监狱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监狱安全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外的刑罚已发展到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很快。因此,到21世纪初,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形成共识,应当借鉴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发展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3]这标志着我国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条件日趋成熟。
有关社区矫正实务(第4版)的文章
社区矫正的正式称谓来自于美国,源自明尼苏达州的《社区矫正法》。当然,社区矫正的中心内容还是针对已决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目的的明确性与措施的多样性。发达国家设立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非常明确:保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帮助犯罪人重新返回社会,更加经济和有效地使用资金。......
2023-07-27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该能够:1.了解我国社区矫正的萌芽及演变过程。二审的法官胡颖推翻了一审判决,作出新的裁决:阿龙有权马上赎回典给赵端的田产,勒令二人“日下交钱退业”。现代国家设立缓刑制度的初衷,是以刑罚为威慑,又给予当事人悔过的机会,宋朝的“寄杖”“封案”亦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2023-07-27
社区矫正的原则是指社区矫正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社区矫正工作原则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基本准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行动指南。第2款规定:“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这些法条明确规定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的范围、人员。同时,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区矫正的目的。......
2023-07-27
经查张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39毫克/100毫升,属醉酒驾驶,负事故全部责任,应承担刑事责任。[1]完成一定时限的社会服务,并在服务期间能遵纪守法,认罪悔罪,检察院可以对其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种做法源于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由于社区矫正制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作用彰显,意义深远,因此,目前社区矫正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并被称为刑罚制度中的革命性创新。......
2023-07-27
社区矫正写入刑法,解决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依据问题,从刑事实体法制度层面奠定了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建设的走向。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社区矫正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些条款明确规定了对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假释的罪犯依法实施社区矫正,并对社区矫正机构的部分工作职责做了划分,这为解决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制度与社区矫正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
2023-07-27
(一)犯罪的界定犯罪是刑法学和犯罪学共同的基本范畴,但二者对犯罪的外延或边界的界定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内涵作了明确规定,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一犯罪概念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实质特征,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二)刑罚的发生与功能公开以刑罚相威胁并对犯罪处以刑罚的传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2023-07-27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是指由社区矫正机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团队。考虑到社区矫正的社会性,还应当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第14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几年来,社工累计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近万次。......
2023-07-27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该能够:1.掌握社区矫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是社区矫正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内在机理和程序性安排。这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依规、准确落实国家刑事执行制度的关键。我国自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