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虽然环境决定论仍存在争论,但在大尺度下研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地理学家B.A.阿努钦即指出:“地理决定论即使处于最粗俗的模式下,即认定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发展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它也能促使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很多地理现象”;“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社会发展中对地理环境的意义估计不足……是一个极大的错误”[13]。这个“极大的错误”的根本展现,在理论上是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乃至将之绝对化;在实践中是将小尺度、局部的事实/理论扩至大尺度和全局而使“真理”变成“谬误”。
如,在小尺度、局部地区“人可胜天”:或(在北极冰原上)生火使小木屋内春意盎然,或用辛勤的汗水(在荒漠上)浇灌出一个个“塞上江南”;但在大尺度和总体上所展现的,依然是天定胜人——(基于“规模障碍”)小木屋之外依旧是冰天雪地;(基于大气候的限制)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把“塞外”变成江南。
既往民族人口学研究基本以民族性为主,地域性的引入可弥补单一民族性研究的不足,给出一些长期困惑问题的环境解——如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趋异和民族趋同,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而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
在方法论上,与单一民族性研究对应的,是对少数民族个别的、特殊的和全部的研究,是求“异”的研究。中国是一个有55个(已识别)少数民族的国家,省、地、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研究民族发展的单元)有780个。在民族性指导下,个别的、特殊的、全部的和求“异”的研究虽然能获得大量信息,但大量研究对象在给综合带来困难的同时,又因信息泛滥而导致对规律的淹没并由之形成复杂性障碍——这一切,都会对民族政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不便。地域性的引入,则可实现研究方法从个别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普适),从全部到简约,从求异到求同的转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地域性与理性思维[14]相结合,还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申对问题的研究。当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人口学特征时,即可大致判断出该民族的聚居地在哪里;当知道一个民族的聚居地时,即能大致描绘出其人口学特征(这也符合自然的“节约原则”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当我们的判断与事实存在出入时,又能引申对个中缘由的追究而深化对问题的研究。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或然论”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修正和贡献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相互的——由之称作“相关原理”,纠正了“环境决定论”对环境影响的片面强调。“规模问题”指,由规模规定和引致的,只有通过改变自身规模才能解决的问题。......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