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及地域性实证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及地域性实证

【摘要】: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1.理论渊源和科学问题

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古老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地观:强调环境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人口特征的“塑造”,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决定论的,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至近代,“或然论”和非决定论从两个方面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挑战:“或然论”认为人地相关(故也称人—地相关论)——天定可以胜人,人定也可胜天,对环境决定论的绝对性提出了挑战;以生产方式决定论为代表的非决定论,则在否定环境决定论性质的同时,也掐断了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由是,以下三点,便成了学习人—地关系,研究新环境决定论和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必须明确的科学问题。

第一,人—地关系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

第二,人—地关系是因果的还是非因果的?

第三,如果人地相关,自然,人/技术的界限在哪里,即何种情境/尺度下“天胜人”,何种情境/尺度下“人胜天”?

2.地域性理论与新环境决定论

在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10]中对以上问题长期关注和思考的结果,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理论和新环境决定论的形成。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附录一,表9-10)

◆地理环境在大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学特征的规定:对新环境决定论三大特征的证明。

地理环境——气候、地貌、区位在大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显著影响,是对决定论大尺度特征,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和人—地关系中人文因子双重性的证明。(表1-1、6-3、9-2、9-3、9-5、9-6、9-7、9-8、9-9)

东部气候湿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而通达度高,区位优势显著(为发展中心或近发展中心),开放程度高;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西部。人口学特征现代性显著于西部。西部远离发展中心、交通不便、开放程度不高;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东部,民族人口学特征现代性低于东部。

西南远离沿海发展中心,地势(丘陵、山地)崎岖、交通不便,开放程度较低;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民族人口学特征传统性较为明显;西北虽远离沿海发展中心,但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较为方便,开放程度高于西南——是故,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西南,民族人口学特征传统性弱于西南。

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在此例证中的体现是:人口学特征的现代性,西部、西南之部分少数民族可以强于东部和西北——如,按2010年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值,西北的俄罗斯族,西南的京族进入前15位,其中俄罗斯族的综合因子值(2.33分)、平均受教育年限(11.27年)皆居各民族之首,人口离散度(0.6021)排第6位亦居前列,但东部强于西部、西北强于西南的总体态势依然故我:综合因子值≥1.0民族的比重,东部6个为75.0%,西部9个为19.1%,西北7个为43.8%,西南2个为6.5%。

◆人口规模对受教育程度的阻碍: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的类比。

中国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规模具较显著的关联度:人口规模越大,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难度便越大;人口规模越小,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难度便显著下降。[11]

如平均受教育年限,1990年,≥8年的民族,百万及以上人口的民族(18个)中仅1个占5.6%,10万以下人口的民族(18个)中4个占22.2%;2010年,≥9年的民族,百万及以上人口的民族(18个)中3个占16.7%,10万以下人口的民族(18个)中7个占38.9%。(表6-22)

3.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中体现的科学问题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问题,是新环境决定论的延伸和具体化。除因果观[12]外,一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本质,和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一是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界限在哪里?

◆民族人口学特征:本质、大尺度上的地域性。

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从现象看,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既是民族的,又是地域的;从本质看,是地域性的——民族性也是一种地域性。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既是本质的,也是大尺度的,即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地域性/共同性逐渐凸显——如东部、西部,西南和西北的民族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界限:现象的、比较的和尺度的。

人口学特征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界限,从现象看,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而共存于同一地域,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如县、乡,村)之中。在其中,我们既可观察到某一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异,又可看到多个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从尺度看,地域性与尺度正相关,民族性与尺度反相关。即:随着空间尺度(村→县→地→省→大区→国家)的扩大,民族性/各异性减弱、“退隐”,地域性增强并凸显。从比较的角度看,地域之间显现的是地域性,且与尺度正相关;地域内显现的是民族性,且与尺度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