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内含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的地域性、环境可塑性、环境烙印和“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
2023-07-27
1.理论渊源和科学问题
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古老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地观:强调环境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人口特征的“塑造”,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决定论的,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至近代,“或然论”和非决定论从两个方面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挑战:“或然论”认为人地相关(故也称人—地相关论)——天定可以胜人,人定也可胜天,对环境决定论的绝对性提出了挑战;以生产方式决定论为代表的非决定论,则在否定环境决定论性质的同时,也掐断了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由是,以下三点,便成了学习人—地关系,研究新环境决定论和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必须明确的科学问题。
第一,人—地关系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
第二,人—地关系是因果的还是非因果的?
第三,如果人地相关,自然,人/技术的界限在哪里,即何种情境/尺度下“天胜人”,何种情境/尺度下“人胜天”?
2.地域性理论与新环境决定论
在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10]中对以上问题长期关注和思考的结果,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理论和新环境决定论的形成。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附录一,表9-10)
◆地理环境在大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学特征的规定:对新环境决定论三大特征的证明。
地理环境——气候、地貌、区位在大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显著影响,是对决定论大尺度特征,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和人—地关系中人文因子双重性的证明。(表1-1、6-3、9-2、9-3、9-5、9-6、9-7、9-8、9-9)
东部气候湿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而通达度高,区位优势显著(为发展中心或近发展中心),开放程度高;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西部。人口学特征现代性显著于西部。西部远离发展中心、交通不便、开放程度不高;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东部,民族人口学特征现代性低于东部。
西南远离沿海发展中心,地势(丘陵、山地)崎岖、交通不便,开放程度较低;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民族人口学特征传统性较为明显;西北虽远离沿海发展中心,但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较为方便,开放程度高于西南——是故,人口离散度、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西南,民族人口学特征传统性弱于西南。
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在此例证中的体现是:人口学特征的现代性,西部、西南之部分少数民族可以强于东部和西北——如,按2010年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值,西北的俄罗斯族,西南的京族进入前15位,其中俄罗斯族的综合因子值(2.33分)、平均受教育年限(11.27年)皆居各民族之首,人口离散度(0.6021)排第6位亦居前列,但东部强于西部、西北强于西南的总体态势依然故我:综合因子值≥1.0民族的比重,东部6个为75.0%,西部9个为19.1%,西北7个为43.8%,西南2个为6.5%。
◆人口规模对受教育程度的阻碍:小尺度“人胜天”,大尺度“天胜人”的类比。
中国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规模具较显著的关联度:人口规模越大,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难度便越大;人口规模越小,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难度便显著下降。[11]
如平均受教育年限,1990年,≥8年的民族,百万及以上人口的民族(18个)中仅1个占5.6%,10万以下人口的民族(18个)中4个占22.2%;2010年,≥9年的民族,百万及以上人口的民族(18个)中3个占16.7%,10万以下人口的民族(18个)中7个占38.9%。(表6-22)
3.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中体现的科学问题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问题,是新环境决定论的延伸和具体化。除因果观[12]外,一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本质,和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一是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界限在哪里?
◆民族人口学特征:本质、大尺度上的地域性。
人口学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从现象看,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既是民族的,又是地域的;从本质看,是地域性的——民族性也是一种地域性。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既是本质的,也是大尺度的,即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地域性/共同性逐渐凸显——如东部、西部,西南和西北的民族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界限:现象的、比较的和尺度的。
人口学特征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界限,从现象看,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而共存于同一地域,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如县、乡,村)之中。在其中,我们既可观察到某一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异,又可看到多个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从尺度看,地域性与尺度正相关,民族性与尺度反相关。即:随着空间尺度(村→县→地→省→大区→国家)的扩大,民族性/各异性减弱、“退隐”,地域性增强并凸显。从比较的角度看,地域之间显现的是地域性,且与尺度正相关;地域内显现的是民族性,且与尺度反相关。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类型变动的总趋势是,老龄化加快和民族间差异显著扩大。1990年人口类型计91分属B1型,年轻于全国和汉族。B1型的民族最多,26个;A3型次之,20个;A2型4个:鄂伦春族(48分)、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和赫哲族;B2型4个:纳西族、畲族、高山族、土家族;B3型1个:朝鲜族——极差78分。......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