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性特征:地域趋异与民族趋同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性特征:地域趋异与民族趋同

【摘要】:“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是一个“自洽”的过程:正是由于人口学特征的民族趋异,才会有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离散效应和基尼效应;正是由于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趋同,才会有聚居地对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抹平”,进而聚居地效应和聚居地烙印的存在;正是由于地域趋异和民族趋同,才会有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再塑造。

环境可塑性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基础机制;基于环境可塑性的“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作用机制。(表9-1,图9-1)

图9-1 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可塑性和“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

对具环境可塑性的民族人口学特征,存在着两个同时进行的,为受教育程度、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离散效应/基尼效应所强化的环境塑造过程:一个是对同一民族(Ⅰ,或Ⅱ,Ⅲ)而言的,通过趋异效应在不同环境(A,B,C)中的地域趋异——变得不一样(Ⅰ→ⅠA、ⅠB、ⅠC;Ⅱ→ⅡA、ⅡB、ⅡC,;Ⅲ→ⅢA、ⅢB、ⅢC);一个是对数个不同民族(Ⅰ,Ⅱ,Ⅲ)而言的,通过趋同效应在同一环境(A,或B,C)中的地域趋同——变得相似(ⅠA—ⅡA—ⅢA;ⅠB—ⅡB—ⅢB;ⅠC—ⅡC—ⅢC)。这是两个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过程: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在不同环境的地域趋异/变得不一样,保证了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在同一环境的民族趋同/变得相似;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在同一环境的民族趋同,则使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在不同环境的地域趋异得以实现。

“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是一个“自洽”的过程:正是由于人口学特征的民族趋异,才会有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离散效应和基尼效应;正是由于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趋同,才会有聚居地对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抹平”,进而聚居地效应和聚居地烙印的存在;正是由于地域趋异和民族趋同,才会有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再塑造。

“趋异—趋同”机制基于环境可塑性,也以它的存在,证明着环境可塑性和地域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