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9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6、8-7。......
2023-07-27
环境可塑性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基础机制;基于环境可塑性的“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作用机制。(表9-1,图9-1)
图9-1 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可塑性和“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
对具环境可塑性的民族人口学特征,存在着两个同时进行的,为受教育程度、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离散效应/基尼效应所强化的环境塑造过程:一个是对同一民族(Ⅰ,或Ⅱ,Ⅲ)而言的,通过趋异效应在不同环境(A,B,C)中的地域趋异——变得不一样(Ⅰ→ⅠA、ⅠB、ⅠC;Ⅱ→ⅡA、ⅡB、ⅡC,;Ⅲ→ⅢA、ⅢB、ⅢC);一个是对数个不同民族(Ⅰ,Ⅱ,Ⅲ)而言的,通过趋同效应在同一环境(A,或B,C)中的地域趋同——变得相似(ⅠA—ⅡA—ⅢA;ⅠB—ⅡB—ⅢB;ⅠC—ⅡC—ⅢC)。这是两个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过程: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在不同环境的地域趋异/变得不一样,保证了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在同一环境的民族趋同/变得相似;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在同一环境的民族趋同,则使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在不同环境的地域趋异得以实现。
“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是一个“自洽”的过程:正是由于人口学特征的民族趋异,才会有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离散效应和基尼效应;正是由于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趋同,才会有聚居地对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抹平”,进而聚居地效应和聚居地烙印的存在;正是由于地域趋异和民族趋同,才会有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再塑造。
“趋异—趋同”机制基于环境可塑性,也以它的存在,证明着环境可塑性和地域性理论。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9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6、8-7。......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类型变动的总趋势是,老龄化加快和民族间差异显著扩大。1990年人口类型计91分属B1型,年轻于全国和汉族。B1型的民族最多,26个;A3型次之,20个;A2型4个:鄂伦春族(48分)、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和赫哲族;B2型4个:纳西族、畲族、高山族、土家族;B3型1个:朝鲜族——极差78分。......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2-1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五大迁移原因构成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12。......
2023-07-27
在方法论上,与单一民族性研究对应的,是对少数民族个别的、特殊的和全部的研究,是求“异”的研究。地域性的引入,则可实现研究方法从个别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普适),从全部到简约,从求异到求同的转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