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内含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的地域性、环境可塑性、环境烙印和“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内含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的地域性、环境可塑性、环境烙印和“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其所要明确的科学问题是,其一,作为一种现象,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内涵,与民族性的关系,二者的尺度界限;其二,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环境决定论本质,环境可塑性在地域性、民族性形成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其三,地域性的形成机制,即人口学特征是如何通过“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被打上环境烙印的。
1.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地域趋异和民族趋同
民族人口学特征(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包括空间分布、出生、死亡、迁移、婚姻、家庭、生育、性别、年龄、人口类型、负担系数、受教育程度、产业和职业构成……(相对慢变化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宗教……亦称人口现象。
地域性(regional characteristics/regionalism) 即地域特性,与区域性同义。作为一定区域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的地域性,指各种地域所具有的综合特性,体现着地区在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差别性,是各地区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 指民族人口学特征或多或少地被打上环境的“烙印”而在空间分布上具不同程度的地域性特征[1]:同一民族人口现象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地域趋异,不同民族人口现象在同一地域的相似性——民族趋同。
2.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可塑性:地域性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环境可塑性(environmental plasticity) 指在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下同)作用下,人之生活习性及表型可被塑造/改变的属性,或发生适应性改变——对变化了的、新的环境在生活习性、表型上的响应/适应[2]。在这里,环境因子是自然的、人文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然—人文综合的。
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可塑性 指在环境的长期“侵蚀”(影响)作用下,民族人口学现象处于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之中。
环境可塑性既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理论的核心内涵——由于环境可塑性的存在,才会有环境在历史上对民族人口学特征永不停息的塑造、再塑造,或民族人口学特征对变化着的环境不断地响应/适应和再响应/适应,进而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形成,也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基础理论——趋异效应、趋同效应、聚居地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地域性理论要素的前置性条件。
3.人口学特征的环境烙印:地域性与民族性
人口学特征的环境烙印 指处于时间流(历史、当代、未来)中的环境在民族人口学特征上“烙”下的“印记”、“投下”的“影子”,或民族人口学特征对环境的“折射”——不论是民族性还是地域性,都是环境在人口学特征上刻下的“印记”。
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nationality) 指异于他族的人口学特征。环境可塑性表明,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是非刚性的、可变的,而非刚性的、不变的。
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一枚钱币的两个面;地域性与尺度正相关,民族性与尺度反相关 从现象看,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既是民族的(各异的),也是地域的(共同的);地域性与尺度正相关,民族性与尺度反相关,即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民族性/各异性减弱、“退隐”,地域性增强并凸显。
民族性也是一种地域性:历史的和现实的 从民族的起源/形成看,民族性是一种历史地域性,即历史环境对某一具“共同地域”人群“投下”的“影子”——民族性是历史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从民族的发展/变化看,民族性是一种进行式的现实地域性——变化着的环境塑造、再塑造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并通过“趋异—趋同机制”带来以民族趋异、地域趋同为展现的原有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变化和新特征的产生。是故,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地域性。
4.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
基于环境可塑性的“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是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基本作用机制。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或然论”/“人地相关论”辨析的结果,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关联、别于“环境决定论”和“人地相关论”。与“环境决定论”一样,新环境决定论在本质上依然是决定论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别于全域“环境决定论”的、大尺度上的决定论。......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