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聚居地分布1.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地域分布在业人口的聚居地分布呈东少西多,南多北少态——西部五有其四,西南十之有七。在业率的变化(百分点),东部降13.10,西部降9.65;西北降10.77,西南降8.78。......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6、8-7、8-8、8-9、8-10、8-11、8-12、8-13,图8-2)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按职业的构成占比(%),分别为0.93(职业Ⅰ),4.94(职业Ⅱ),2.82(职业Ⅲ),9.48(职业Ⅳ),69.37(职业Ⅴ),12.38(职业Ⅵ)和0.08(职业Ⅶ),除职业Ⅴ外,比重皆低于全国(1.77、6.83、4.32、16.17、48.33、22.48、0.10)。
1990年的相应数据为1.29、4.44、1.31、3.30、82.70、6.93和0.03。
表8-6 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768-771。
注:“-”表示数据小于最小单位。
表8-7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46-748。
注:“-”表示数据小于最小单位。
表8-8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Ⅰ、Ⅱ构成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6、8-7。
表8-9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6、8-7。
表8-10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Ⅴ、Ⅵ构成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6、8-7。
1990—2010年,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百分点):
由于职业Ⅴ比重的显著下降(-13.33),除职业Ⅰ(-0.36)有所减小外,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职业Ⅵ、职业Ⅶ上升了0.50、1.51、6.18、5.45和0.05等不同比例。
1.在业人口职业Ⅰ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Ⅰ(%)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6.93(拉祜族0.29%,鄂伦春族7.22%),2010年减至5.43(傈僳族0.16%,鄂伦春族5.59%)。
1990—2010年,职业Ⅰ(%)<1.00的民族由25个增至32个(其中<0.75的民族由13个增至21个),≥3的民族由11个——鄂伦春族(7.22)、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高山族、朝鲜族、裕固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减至4个——鄂伦春族(5.59)、俄罗斯族、高山族和朝鲜族。
2.在业人口职业Ⅱ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Ⅱ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20.65(东乡族1.09%,塔塔尔族21.74%),2010年增至22.74(东乡族1.53%,俄罗斯族24.27%)。
图8-2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据表8-6、8-7)
职业Ⅱ(%)的显著变化是高低两端明显减小:1990—2010年,<3的民族由17个减少到11个,≥15的民族由8个——塔塔尔族(21.74)、俄罗斯族、鄂伦春族、乌孜别克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高山族,减至4个——俄罗斯族(24.27)、赫哲族、塔塔尔族和鄂伦春族。
3.在业人口职业Ⅲ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Ⅲ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9.15(东乡族0.27%,鄂伦春族9.42%),2010年大幅度升至17.60(东乡族0.93%,鄂伦春族18.53%)。
职业Ⅲ(%)的变化是低端缩进和高端扩张:1990—2010年,<2的民族由39个减少到15个,≥5的民族由6个:鄂伦春族(9.42)、高山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和达斡尔族——增加到14个,其中≥10的为鄂伦春族(18.53)、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高山族和赫哲族。
4.在业人口职业Ⅳ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Ⅳ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18.29(德昂族0.48%,俄罗斯族18.77%),2010年大幅度升至31.09(塔吉克族1.88%,朝鲜族32.97%)。职业Ⅳ(%)变化的特征是低端缩进和高端上升:1990—2010年,<5的民族由42个减少到11个,≥10%的民族由4个增加到20个。
5.在业人口职业Ⅴ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Ⅴ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80.24(俄罗斯族16.13%,东乡族96.37%),2010年降至73.35(俄罗斯族16.34%,德昂族89.69%)。职业Ⅴ(%)的变化呈低端显著增加、高端大幅缩减态:1990—2010年,<60的民族由10个增加到15个,≥80%的民族由41个减少到18个。
6.在业人口职业Ⅵ构成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职业Ⅵ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36.17(东乡族0.93%,俄罗斯族37.10%),2010年大幅度降至23.29(塔吉克族2.26%,畲族25.55%)。职业Ⅵ(%)的变化呈低端显著减小、高端显著增加态:1990—2010年,<5的民族由35个减少到14个,≥10%的民族由12个增加到26个。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图7-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聚居地分布1.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地域分布在业人口的聚居地分布呈东少西多,南多北少态——西部五有其四,西南十之有七。在业率的变化(百分点),东部降13.10,西部降9.65;西北降10.77,西南降8.78。......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状况有两大特征:一是在业人口显著增加而在业率大幅下降;一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9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在业率变动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7。注:在业人口变化为负时,计入0以下;在业率变化为正时,计入0以上。......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年龄性别构成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是,少年儿童各年龄组性别比由正常变得偏高;老年人口性别比和男性比较死亡率[2]民族、地域差异大且变化显著。......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产业构成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而对比强烈,民族差异大和变化迅速。表8-5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1。在业人口构成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78.34;2010年减至71.32。......
2023-07-27
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格局,但却使城乡结构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由乡村向城镇,特别是镇的聚集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增加过程中空间变动的鲜明特征。注:括号内数字为各省、区、市2010年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排序。少数民族占所在地人口的比重,差异悬殊。......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1990年,职业Ⅱ≥5%的民族,东部6个占75.0%,西部17个占36.2%;西北11个占68.8,西南6个占19.4%。2010年,职业Ⅳ≥10%的民族,东部8个占100.0%,西部12个占25.5%;西南3个占9.7%,西北9个占56.3%。2010年,职业Ⅴ≥60%的民族,东部1个占12.5%,西部39个占83.0%;西南29个占93.5%,西北10个占62.5%。......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