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民族构成及变化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民族构成及变化分析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产业构成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而对比强烈,民族差异大和变化迅速。表8-5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1。在业人口构成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78.34;2010年减至71.32。

中国少数民族产业构成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而对比强烈,民族差异大和变化迅速。(表8-1、8-2、8-3、8-4、8-5,图8-1)

1.第一、二、三产业构成对比强烈,民族差异大且变化迅速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按第一、二、三产业区分[1]的构成是69.42、12.15、18.43,与全国平均(48.36、24.15、27.49)比较,第一产业比例极显著高于第二、三产业,但与1990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分点)——第一产业(83.36)下降13.94,第二产业(6.83)、第三产业(9.81)上升5.32和8.62。以下两组数据(%)展示的,即是这种显著差异(括号内前一组数据为2010年,后一组数据为1990年):

第一组(一产高,二、三产低):珞巴族(87.63、1.61、10.75,89.10、0.73、10.17),独龙族(88.30、3.75、7.95,89.24、1.60、9.16),德昂族(89.77、3.17、7.06,95.79、1.00、3.21),塔吉克族(88.79、2.17、9.04,87.34、0.88、11.78),傈僳族(89.74、3.58、6.68,96.30、0.74、2.96),东乡族(88.05、3.17、8.78,96.53、0.77、2.70)。

表8-1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740-75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39-745。

表8-2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变化 单位:百分点

资料来源:表8-1。

表8-3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1)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1。

表8-4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2)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1。

表8-5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产业构成(3)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8-1。

第二组(一产低,二、三产高):俄罗斯族(18.45、13.75、67.80,18.26、34.34、47.40%),乌孜别克族(33.42、13.00、53.58,35.53、19.72、44.74),鄂伦春族(30.29、9.12、60.59,39.82、12.75、47.43),朝鲜族(26.46、20.19、53.35,52.75、22.25、25.01)。

2.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第一、二产业民族差异缩小,第三产业民族差异扩大

第一产业(%)≥80的民族,1990年41个占74.5%,2010年18个占32.7%;<60的民族,1990年9个占16.4%,2010年15个占27.3%。

在业人口构成的极差(百分点),1990年为78.34(俄罗斯族18.26,拉祜族96.60);2010年减至71.32(俄罗斯族18.45,德昂族89.77)。

第二产业(%)≥10的民族,1990年11个占20.0%,2010年22个占30.9%;<2的民族,1990年18个占32.7%,2010年1个占1.8%。

极差(百分点),1990年33.61(珞巴族0.73,俄罗斯族34.34);2010年减至24.80(珞巴族1.61,畲族26.41)。

第三产业(%)≥20的民族,1990年10个占18.2%,2010年19个占34.5%;<10的民族,1990年32个占58.2%,2010年8个占14.5%。

极差(百分点),1990年44.97(拉祜族2.46,鄂伦春族47.43);2010年增至61.12(傈僳族6.68,俄罗斯族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