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性特征及变化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性特征及变化分析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在业状况有两大特征:一是在业人口显著增加而在业率大幅下降;一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9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在业率变动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7。注:在业人口变化为负时,计入0以下;在业率变化为正时,计入0以上。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状况有两大特征:一是在业人口显著增加而在业率大幅下降;一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7、7-8、7-9)

1.在业人口、在业率的数量和变化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万人)6032.93,比1990年(4869.61)增23.89%、1163.33,年递增率10.77‰——增幅(%)、年递增率(‰)显著高于全国(10.71,5.10)而远低于劳动力资源(40.61,17.18)和不在业人口(90.33,32.70)。1990—2010年,在业率由86.65降至76.34减10.31个百分点,但在相应时点仍稍高出全国(85.78、72.19)0.87个和4.15个百分点且差距扩大。

2.在业人口、在业率的民族分布

1990年,在业率极差41.28个百分点(塔塔尔族,傈僳族)。<70%的民族6个占10.9%——俄罗斯族(63.87)、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乌孜别克族、鄂伦春族、塔塔尔族;≥80%的民族40个占72.7%;≥90%的民族17个占30.9%;≥95%的有傈僳族(96.47)、拉祜族、怒族和佤族。

2010年,在业率极差扩大到50.76个百分点(朝鲜族,东乡族)。与1990年相比,<70%的民族由6个增加到16个,其中<60%的民族由1个增加到8个——朝鲜族(49.15)、乌孜别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哈萨克族;相应地,≥80%的民族由40个减至24个,≥90%的民族由17个减至4个——东乡族(99.91)、独龙族、傈僳族和拉祜族。

表7-7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在业率和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740、742;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46-748。

表7-8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在业率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7-7。

表7-9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在业率变动的地域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7-7。
注:在业人口变化为负时,计入0以下;在业率变化为正时,计入0以上。

3.在业人口、在业率变化的民族分布

1990—2010年,除朝鲜族(-30.88%)、塔塔尔族(-2.84%)外,各民族在业人口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东乡族98.11%最多,极差(朝鲜族、东乡族)128.99个百分点。增幅<20%(包括负增长)的民族12个占21.8%,其中<10%的有朝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8.21)和仡佬族(8.88);增幅在20%~35%的民族7个占12.7%;35%~50%、≥50%的民族各18个,占32.7%和32.7%,其中≥60%的民族有东乡族、门巴族(71.01)、乌孜别克族、羌族和德昂族。在普遍下降情况下,塔塔尔族(16.43)、东乡族(7.63)、基诺族(5.65)、普米族(4.85)、独龙族(0.26)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1990—2010年,在业率变化的极差为43.16个百分点(朝鲜族,塔塔尔族)。降幅(百分点)<5的民族8个——高山族(1.99)、门巴族(3.19)、景颇族(3.21)、德昂族(3.71)、傣族(4.29)、傈僳族(4.30)、拉祜族(4.45)、毛南族(4.73);5~10的民族20个;10~15的民族14个;≥15的民族8个——柯尔克孜族(15.95)、京族(16.49)、土家族(17.50)、仫佬族(17.55)、回族(19.32)、塔吉克族(19.42)、撒拉族(23.88)和朝鲜族(26.73)。

在业人口增量(万人)最多的是维吾尔族(193.03)、彝族(142.84)、壮族(118.10)、苗族(93.55)、蒙古族(86.98)、藏族(85.83)、土家族(79.65)、回族(60.75)和满族(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