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与地域特征分析

中国民族教育与地域特征分析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各类受教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与全国差异显著缩小而民族差异大;二是初等教育比重显著下降而中等、高等教育大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各类受教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与全国差异显著缩小而民族差异大;二是初等教育比重显著下降而中等、高等教育大发展。(表6-5、6-6、6-7、6-8,图6-2、6-3)

1.各类受教育人口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每10万≥6岁人口中的受教育人口,1990年小学43474人、初中18803人、高中(含中专)6787人、大学专科645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428人。除小学外皆显著少于全国(42270、26495、9042、968、618)。

表6-5 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每10万≥6岁人口中的各类受教育人口 单位:人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722-727。

表6-6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每10万≥6岁人口中的各类受教育人口 单位:人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M].259-261。

表6-7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6岁人口的受教育构成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同表6-1。

表6-8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6岁人口的受教育构成变化 单位:百分点

资料来源:表6-7。

图6-2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每10万≥6岁人口中的各类受教育人口(据表6-6)

2010年小学39351人、初中35316人、高中9948人、大学专科4184人、大学本科2755人、研究生180人。除小学外,其他受教育人口仍少于全国(28748、41703、15021、5522、3672、333)。

1990—2010年,小学减9.48%、4123人,初中增87.82%、16513人,高中增39.74%、2697人,大专增5.49倍、3539人,大学、研究生增5.86倍、2507人。

2.受初等教育人口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中国少数民族受初等教育(小学)人口的特征是,比重大幅下降、数量显著减少而民族差异显著扩大。

受初等教育人口(%,百分点/人),1990年为61.98/43474(每10万人口中,下同),2010年为42.90/39351,减19.08/4123。

图6-3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6岁人口中各类受教育人口构成(据表6-7)

1990年,比重(%)<40的民族4个:朝鲜族(28.31)、俄罗斯族、高山族和赫哲族;≥60的民族39个占70.9%,其中≥80的民族4个:德昂族(83.62)、拉祜族、傈僳族、布朗族——极差55.31个百分点。

2010年,比重(%)<40的民族21个(38.2%),增17个、30.9个百分点;≥60的民族13个(23.6%),减少了26个、49.1个百分点。在比重显著下降的同时,民族间的差异却增加了:≥70的民族3个:东乡族(78.72)、拉祜族和德昂族,<20的民族4个:朝鲜族(13.60)、俄罗斯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极差65.12个百分点。

1990—2010年,除东乡族(3.43)、保安族(9.25)外,各民族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在2010年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百分点)<10的3个为撒拉族(0.81)、藏族、拉祜族;≥20的30个占54.5%,其中≥25的9个:京族(30.22)、仫佬族、畲族黎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侗族和普米族——极差29.41个百分点。

3.受中等教育人口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数量显著增加而民族差异扩大。

受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中专)人口(%/人),1990年36.49/25590,2010年49.34/45264,增(百分点/人)12.85/19674。1990年≥40的民族14个占25.5%,<30的民族23个占41.8%。其中,<20的民族4个:德昂族(15.90)、拉祜族、傈僳族、布朗族,≥50的民族8个:俄罗斯族(64.51)、赫哲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和高山族——极差48.61。

与1990年相比,2010年<30%的民族10个(18.2%),减13个、23.6个百分点,≥40%的民族39个(70.9%)增25个、45.4个百分点。在比重显著上升的同时,民族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加了:一极是20%左右的东乡族(18.84)、拉祜族(22.61),一极是≥60%的朝鲜族(70.24)、黎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和满族——极差51.40个百分点。

1990—2010年,除保安族(-11.33)、俄罗斯族(-9.04)、东乡族(-5.01)、撒拉族(-3.32)下降外,各民族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皆不同程度上升。升幅(百分点)<10的16个,其中<0.5的4个:乌孜别克族(0.07)、高山族、塔塔尔族和赫哲族;≥10的35个,其中≥20的5个——黎族(24.52)、壮族、畲族、维吾尔族和京族——极差24.45个百分点。

4.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数量显著增加而民族差异扩大。

受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人口(%/人),1990年1.53/1073,2010年7.76/7119,增(百分点/人)6.23/6046。1990年比重<3的民族43个占78.2%,其中<0.5的5个:佤族(0.41)、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和德昂族;≥5%的民族6个:高山族(9.79)、塔塔尔族、俄罗斯族、赫哲族、乌孜别克族和朝鲜族——极差9.38。2010年<3%的民族减至3个:东乡族(2.44)、德昂族和佤族;≥3%的民族增至52个占94.5%,其中≥10%的民族18个,≥20%的民族5个:俄罗斯族(30.10)、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和乌孜别克族——极差27.66。

1990—2010年,升幅(百分点)<5的18个占32.7%,其中<3的5个:东乡族(1.58)、德昂族、佤族、门巴族、傈僳族;≥10的14个占25.5%,其中≥15的5个:俄罗斯族(23.31)、赫哲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乌孜别克族——极差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