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1.婚姻状况与空间分布和受教育程度
人口空间离散度与婚姻状况不相关;人口受教育程与未婚率、有配偶率不相关但对丧偶率、离婚率有显著影响。(表4-17)
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丧偶率极显著负相关(R=-0.4441),与离婚率极显著正相关(R=0.5243)——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丧偶率十分明显地下降而离婚率十分明显地上升;反之,丧偶率十分明显地上升而离婚率十分明显地下降。
表4-17 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与人口空间离散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表1-9、4-9、6-3。
2.初婚年龄与空间分布和受教育程度
初婚年龄与人口空间分布和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表4-18)
2010年,初婚年龄与人口空间离散度显著正相关(R=0.3602),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极显著正相关(R=0.8182)——人口分布越是离散,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越是开放,初婚年龄便越大;反之,初婚年龄便越小。
初婚年龄对空间离散度的敏感度,女性(显著相关,R=0.3988)大于男性(相关,R=0.2896);初婚年龄对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敏感度,男性(极显著相关,R=0.8164)与女性(极显著相关,R=0.7608)相近。
3.初婚年龄与婚姻状况
初婚年龄与婚姻状况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态。(表4-18)
2010年,初婚年龄与丧偶率不相关,与有配偶率负相关(R=-0.2888),与离婚率显著正相关(R=0.3927)——初婚年龄越大,有配偶率越低,离婚率越高;初婚年龄越小,有配偶率越高,离婚率越低。
初婚年龄对有配偶率的敏感度,男性(负相关,R=-0.2805)与女性(负相关,R=-0.3035)相近;对离婚率的敏感度,男性(极显著相关,R=0.4519)显著高于女性(相关,R=0.3337)。
表4-18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初婚年龄与婚姻状况、人口空间离散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表1-9、4-6、4-9、6-3。
[1]由于资料获取方面的原因,家庭类型的民族、聚居地情况按1990年数据分析,居住地情况按2010年数据分析。
[2]由于资料获取方面的原因,家庭规模只能给出民族总体、居住地状况和变化,各民族和聚居地情况均无法给出。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