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从性别、民族到地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2010年婚姻状况的总变化(百分点),少数民族小于汉族。丧偶率以下降的民族居多,30个占54.55%,上升的民族25个占45.45%。......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的特征是,有配偶率低,未婚率、丧偶率、离婚率高而两性、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4-6、4-9、4-10、4-11、4-12、4-13、4-14,图4-2、4-3、4-4、4-5)
1.婚姻状况和两性差异
少数民族两性婚姻特征:一是差异显著且以未婚率、丧偶率为著;二是未婚率、离婚率男性高于女性,有配偶率、丧偶率女性高于男性。
2010年少数民族婚姻状况(%),未婚率、有配偶率、丧偶率、离婚率为23.65、68.60、6.05、1.70,全国对应数据为21.60、71.33、5.69、1.38。婚姻状况与全国的差异(百分点),有配偶率低2.73,未婚率、丧偶率、离婚率依次高2.05、0.36和0.32。
表4-9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15岁人口的婚姻状况(一) 单位:%
续表
表4-9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15岁人口的婚姻状况(二)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53-754。
图4-2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15岁人口按地域分别的婚姻状况(据表4-9、4-14)
表4-10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未婚率的聚居分布地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4-9、4-14。
表4-11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有配偶率的聚居地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4-9、4-14。
表4-12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丧偶率的聚居地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4-9、4-14。
表4-13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离婚率的聚居地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4-9、4-14。
表4-14 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15岁人口婚姻状况(一) 单位:%
续表
表4-14 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15岁人口婚姻状况(二) 单位: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796-799。
两性婚姻状况(%),男性未婚率、有配偶率、丧偶率、离婚率为27.82、66.78、3.65、1.75,女性对应数据为19.43、70.45、8.48、1.64;两性差异(百分点),男性未婚率、离婚率高出女性8.39和0.11;女性有配偶率、丧偶率高出男性3.67和4.83。未婚率、丧偶率差异显著——男性未婚率是女性的1.43倍,女性丧偶率是男性的2.32倍。
婚姻状况的两性差异(百分点),除离婚率低于汉族(0.33)外,未婚率、有配偶率、丧偶率皆显著高于汉族(6.03、1.79、4.57)。
2.婚姻状况的民族差异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的民族差异大,且以离婚率为著。
2010年未婚率以<25%的民族居多,28个占50.9%;25%~30%的民族16个占29.1%;≥30%的民族11个占20.0%。门巴族(36.10)最高,德昂族(17.50)最低,极差18.60个百分点。
有配偶率以65%~70%民族居多,24个占43.6%;<65%的民族18个占32.7%;≥70%的民族13个占23.6%。德昂族(75.42)最高,门巴族(54.81)最低,极差20.61个百分点。
丧偶率以5%~7%的民族居多,31个占56.4%;<5%的民族12个占21.8%;≥7%的民族12个占21.8%。一极是珞巴族(9.78)、独龙族(8.82)、门巴族(8.04),一极是鄂伦春族(3.34)、赫哲族(3.55)、锡伯族(3.80),极差6.44个百分点。
离婚率以1%~2%的民族居多,33个占60.0%;<1%的7个:阿昌族(0.62)、黎族、壮族、水族、仡佬族、苗族、彝族;≥2%的15个占27.3%,其中≥3%的8个:俄罗斯族(5.99)、朝鲜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塔塔尔族——极差5.37个百分点。
3.婚姻状况的地域差异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的地域态势是,未婚率、丧偶率东低西高、南高北低;有配偶率、离婚率东高西低,南低北高。
2010年各聚居地的未婚率(%,百分点),东部22.28,西部23.99,西南24.21,西北23.58——西部比东部高1.71,西南比西北高0.61。
有配偶率(%,百分点)东部70.18,西部68.21,西南67.81,西北69.00——东部比西部高1.97,西南比西北低1.19。
丧偶率(%,百分点),东部5.59,西部6.17,西南6.78,西北4.93——东部比西部低0.58,西南比西北高1.85。东部以<5%的民族居多,4个占50.0%,西部以≥5%为主,39个占83.0%;西南以≥5%为主,30个占96.8%,西北16个民族则全部<7%。
离婚率(%,百分点),东部1.95,西部1.64,西南1.20,西北2.52——东部比西部高0.31,西南比西北低1.32。东部8个民族1%~2%、≥2%各占50.0%,西部集中在1%~2%,29个占61.7%;西北以≥2%的民族居多,9个占56.3%,西南以1%~2%的民族居多,22个占71.0%。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从性别、民族到地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2010年婚姻状况的总变化(百分点),少数民族小于汉族。丧偶率以下降的民族居多,30个占54.55%,上升的民族25个占45.45%。......
2023-07-27
表3-21990年、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3-1。性别比≥110的民族,东部1个占12.5%,西部4个占8.5%;西南2个占6.5%,西北2个占12.5%。......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初婚年龄性别、民族差异显著。表4-7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初婚年龄的两性差异单位:岁资料来源:表4-6。初婚年龄<21、21、22、23、24、≥25岁的民族依次为2个、9个、21个、19个、3个和1个而大体呈正态分布。......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升、民族差异显著,大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态。表3-4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300、460-461、540-541、620-62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55。表3-51990年、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3-4。......
2023-07-27
2010年,初婚年龄与人口空间离散度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极显著正相关——人口分布越是离散,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越是开放,初婚年龄便越大;反之,初婚年龄便越小。......
2023-07-27
表6-1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6-3。各民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990年以3~7为主,33个占60.0%,≥8的民族5个——俄罗斯族、朝鲜族、高山族、塔塔尔族和赫哲族;<5的民族27个占49.1%,东乡族仅1.33——极差7.20年。......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