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表3-10、3-11)
1.总负担社会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10年少数民族总负担社会系数(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对应的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为41.68,明显高于全国(34.28)和汉族(33.64)。与1990年的62.50相比,则显著减少了20.82,幅度达33.3%。
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50%的为朝鲜族(41.50)和高山族;≥80%的有柯尔克孜族(93.24)、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德昂族、哈萨克族和怒族——极差51.74。2010年以<50%的民族居多——49个占89.1%。<30%的3个:朝鲜族(24.37)、赫哲族和达斡尔族;≥50%的6个:仡佬族(56.28)、珞巴族、水族、布依族、撒拉族和东乡族——极差降至31.91。
表3-10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
(15~64岁人口=100)
续表
资料来源:据表3-6数据计算。
表3-11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
(15~64岁人口=100)
资料来源:据表3-10数据计算。
1990—2010年各民族总负担社会系数全部下降且幅度显著。幅度<20的17个占30.9%,土家族最小7.14;≥30的民族21个占38.2%,其中≥40的9个:柯尔克孜族(-48.15)、塔吉克族、独龙族、哈萨克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德昂族和怒族——降幅相差41.01。
2.负担少儿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10年少数民族负担少儿系数为31.78,明显高于全国(22.30)和汉族(21.48)。与1990年的55.29相比,减少了23.51,幅度达42.5%。
负担少儿系数,1990年以≥50%的民族居多——47个占85.5%。<40%的只有朝鲜族(35.01);≥75%的民族6个:柯尔克孜族(85.04)、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哈萨克族、德昂族——极差50.03。2010年以<40%的民族居多——46个占83.6%。<25%的民族7个:朝鲜族(10.44)、裕固族、高山族、藏族、纳西族、赫哲族和俄罗斯族;≥40%的9个:珞巴族(47.89)、仡佬族、撒拉族、阿昌族、水族、东乡族、保安族、彝族和布依族——极差37.45。
1990—2010年各民族负担少儿系数全部显著减小。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15的民族4个:保安族(5.83)、仡佬族、土家族和布依族;≥45的民族3个:柯尔克孜族(47.22)、哈萨克族和赫哲族——降幅相差41.39。
3.负担老年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老年系数为9.90,低于全国平均(11.98)和汉族(12.16)。与1990年的7.21相比,增加了2.69,幅度为37.3%。
负担老年系数,1990年以≥5%的居多——47个占85.5%;<5%的8个:鄂伦春族(1.88)、鄂温克族、赫哲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土族和哈萨克族;≥8%的民族9个:塔吉克族(9.30)、畲族、独龙族、壮族、纳西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怒族和藏族——极差7.42。2010年以≥7%的民族居多——42个占76.4%;<5%的为鄂伦春族(3.42)、鄂温克族和保安族;≥12%的为朝鲜族(13.93)、侗族、土家族、毛南族、布依族、纳西族和壮族——极差10.51。
1990—2010年负担老年系数大多上升,但幅度远小于负担少儿系数的下降。升幅≥5的民族7个:朝鲜族(7.44)、俄罗斯族、侗族、毛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塔塔尔族;下降的民族7个:塔吉克族(2.36)、维吾尔族、珞巴族、保安族、德昂族、独龙族和柯尔克孜族——变幅9.80。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图9-2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空间离散度与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值图9-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值2.地域重叠度的东西、南北差异地域重叠度的东西、南北差异,是对人口受教育程度、空间分布强塑造力的再证明。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塑造力,呈西部弱于东部、西南弱于西北的态势。......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