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性特征的研究结果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性特征的研究结果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2-1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五大迁移原因构成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12。

中国少数民族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2-12、2-13)

表2-12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原因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M].表8-7各民族分年龄、性别、迁移原因的人口。

表2-13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五大迁移原因构成的聚居地分布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2-12。

1.迁移原因和构成的民族分布

迁移人口按原因(%)的排序为,务工经商40.47,随迁家属16.96,学习培训12.94,拆迁搬家7.43、婚姻嫁娶7.04,投靠亲友3.98,工作调动3.74,寄挂户口0.51,其他6.92。与全国相比,大致相近而比例有所差异(百分点):务工经商、拆迁搬家低4.65和1.87,随迁家属、婚姻嫁娶、学习培训高2.79、2.21和1.52。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40的民族居多,34个占61.8%,其中<30的19个,<20的3个:鄂温克族(17.55)、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50的10个,≥55的民族3个:水族(55.80)、布依族和苗族——极差(百分点)38.25。随迁家属比例(%)基本≥10,52个占94.5%,其中10~14的最多,27个占49.1%。<10的3个:珞巴族(7.59)、羌族、德昂族;≥25的民族4个:撒拉族(27.63)、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极差(百分点)20.04。学习培训构成的民族分布(%)呈中间高、两头低态势:10~14、15~19的民族17个、16个,占30.9%和29.1%,≥20、<10的民族各11个,各占20.0%。东乡族(7.73)最低,柯尔克孜族(37.38)最高,极差(百分点)29.65。拆迁搬家构成的民族分布(%)亦呈中间高、两头低态势而与学习培训相近:3~4、5~9的民族16个、15个,占29.1%和27.3%,≥10、<3的民族13个、11个,占23.6%和20.0%。<2的民族5个:塔吉克族(0.32)、独龙族、佤族、哈尼族和傣族;≥15的民族3个:朝鲜族(22.76)、珞巴族、锡伯族——极差(百分点)22.44。大部分民族婚姻嫁娶的比例(%)≥5,44个占80.0%,其中5~9的民族最多,29个占52.7%。<3的民族2个:朝鲜族(2.18)、塔吉克族;≥15的民族5个:傈僳族(18.86)、景颇族、拉祜族、独龙族、德昂族——极差(百分点)16.68。

2.迁移原因的地域分布

迁移原因的地域分布离散而差异大,前3位总体呈以下态势:务工经商东低西高、南高北低,随迁家属东低西高、南低北高,学习培训东高西低、南低北高,且南北差异皆大于东西而以务工经商、随迁家属为著。

务工经商(%)东部36.91,西部41.42;西南48.59,西北27.48——差异(百分点)东西5.51,南北21.11。随迁家属(%)东部15.80,西部17.22;西南14.63,西北22.25——差异(百分点)东西1.42,南北7.62。学习培训(%)东部13.99,西部12.48;西南11.82,西北13.78——差异(百分点)东西1.51,南北1.96。

3.迁移原因的地域—民族分布

前5位迁移原因(%)的地域—民族分布特征是:务工经商,东部民族皆<50且各区间分布相对均匀;西部分布相对离散,≥50民族10个占21.3%,<40民族28个占59.6%,其中<30民族16个占34.0%。西南主要分布在≥50、30~39两个区间,皆有10个民族各占32.3%;西北大部分民族<30,11个占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