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表2-2、2-3)
1953—2010年已识别少数民族由3395.08万人升至11132.48万人,增2.28倍、7737.40万人,年递增率21.06‰。半个多世纪中,东部由353.21万人升至2149.00万人,增5.08倍、1795.78万人,年递增率32.19‰,(占全国民族人口的)比重由10.40%升至19.30%,增8.90个百分点;西部由3041.87万人升至8983.48万人,增1.95倍、5941.62万人,年递增率19.18‰,比重由89.60%降至80.70%,相应减8.90个百分点。西南由2099.82万人升至6022.87万人,增1.87倍、3923.05万人,年递增率18.66‰,比重由61.85%降至54.10%减7.75个百分点;西北由942.05万人升至2960.61万人,增2.14倍、2018.57万人,年递增率20.29‰,比重由27.75%降至26.59%减1.16个百分点。
加速增长在人口恢复和快速增长阶段,东部皆快于西部;到平稳发展阶段,东部增长开始放缓且在2000—2010年出现负增长。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
表2-2 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
资料来源:附表1。
表2-3 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表2-2。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或然论”/“人地相关论”辨析的结果,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关联、别于“环境决定论”和“人地相关论”。与“环境决定论”一样,新环境决定论在本质上依然是决定论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别于全域“环境决定论”的、大尺度上的决定论。......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