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表2-1,图2-1、2-2、2-3、2-4)
图2-1 1990—2010年中国东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和年递增率(据表2-1)
图2-2 1990—2010年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和年递增率(据表2-1)
图2-3 1990—2010年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和年递增率(据表2-1)
1.增量多,增幅高、增速快而民族差异悬殊
1990—2010年,增量最大的是维吾尔族,286.23万人,增幅最高、增速最快的是保安族——71.82%和27.43‰。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数量增长主要发生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之中
图2-4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2010)和增量(1990—2010)的基尼分布(据表2-1)
1990年以来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百万人口(18个,其中朝鲜族负增长)以上的民族之中,1936.33万人占93.80%。增量(万人)前8位的民族——维吾尔族(286.23)、土家族(262.89)、彝族(213.59)、苗族(204.24)、回族(197.41)、藏族(168.91)、壮族(137.06)、蒙古族(117.94),即超过总增量的3/4分位——1588.26万人占76.51%。其中前6位接近2/3分位——1333.26万人占64.23%;前5位大大超过1/2分位——1164.35万人占56.09%;前3位显著超过1/3分位——762.71万人占36.74%。
3.百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的增幅、增速突出
百万人口以上民族年递增率高于10‰的比例占66.67%(12个),与1万~50万人口民族(27个)的66.67%(13个)持平;增幅超过20%的占72.22%(13个),显著高于1万~50万人口民族的59.26%(16个)。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聚居地人口变化的特征是,西部增速极显著慢于东部而增量极显著大于东部;西北增速快于西南而增量显著少于西南。在人口恢复和平稳发展阶段,西北增速快于西南;在快速增长阶段,西南快于西北。表2-31953—2010年中国各普查年分聚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续表资料来源:表2-2。......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状况的特征:一是变化迅速;二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6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不在业率变化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存活率(%)的变化,<95、<85的民族减少了44个和22个,≥95、≥98的民族增加了44个和24个。存活率增幅(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32个占58.2%。......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或然论”/“人地相关论”辨析的结果,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关联、别于“环境决定论”和“人地相关论”。与“环境决定论”一样,新环境决定论在本质上依然是决定论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别于全域“环境决定论”的、大尺度上的决定论。......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