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9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6、8-7。......
2023-07-27
1.少数民族的城乡分布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三分有二在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格局,但却使城乡结构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由乡村向城镇,特别是镇的聚集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增加过程中空间变动的鲜明特征。(表1-5)
表1-5 1990年、2000年、2010中国按市、镇、县分别的少数民族人口
资料来源:附表2。
1990年乡村人口7638.56万人占83.64%,市人口886.24万人占9.70%,镇人口607.51万人占6.65%。至2010年,分布在乡村的少数民族略有减少——7519.76万人,减1.56%、118.80万人,但比重则因城镇人口的显著增加而大幅下降——67.16%,减少了16.48个百分点;城镇少数民族3676.88万人,增1.46倍、2183.13万人,比重增16.49个百分点达32.82%。其中,市人口1773.29万人,增1.00倍、887.05万人,比重增6.14个百分点达15.84%;镇人口1903.59万人,增2.13倍、1296.08万人,比重增10.35个百分点达17.00%。
2.少数民族的行政区分布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又以西南居多。(表1-6、2-4)
表1-6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行政区分布 单位:人,%
续表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300-30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M].35-54。
注:括号内数字为各省、区、市2010年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排序。
1953年,西部2777.99万人占81.67%,东部623.39万人占18.33%;西南1997.43万人占71.90%,西北780.55万人占28.10%。半个多世纪之中,各地区民族人口皆有显著增长且以东部为著,但西部对东部、西南对西北的巨大优势并未改变:2010年,西部8138.82万人占72.69%,东部3057.82万人占27.31%;西南5588.85万人占68.67%,西北2549.97万人占31.33%。
2010年,各行政区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万人的有4个:广西、云南、新疆和贵州,计5784.71万人,占51.66%;100万~1000万人的有17个: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西藏、青海、湖北、甘肃、宁夏、吉林、广东、重庆、海南、黑龙江、浙江和河南,计4997.16万人,占44.63%;其余10个行政区<100万人,计414.77万人,占3.70%。
广西1710.77万人最多,是山西(9.36万人)的183倍。按规模排序的民族人口的基尼分布,前3个行政区(广西、云南、新疆)占到总量的2/5分位——4544.27万人,占40.59%;前4个行政区(增贵州)超过总量的1/2分位——5784.71万人,占51.66%;前7个行政区(增辽宁、湖南、内蒙古)超过总量的2/3分位——7609.73万人,占67.96%;前9个行政区(增四川、河北)达到总量的3/4分位——8399.79万人,占75.02%。
少数民族占所在地人口的比重,差异悬殊。山西0.26%,西藏91.83%,相差91.57个百分点。民族人口在1/3以上的行政区有西藏(91.83%)、新疆(59.52%)、青海(46.98%)、广西(37.17%)、贵州(35.70%)、宁夏(35.15%)和云南(33.39%);21%~5%之间的有内蒙古(20.46%)、海南(16.44%)、辽宁(15.19%)、湖南(9.97%)、甘肃(9.42%)、重庆(6.71%)和四川(6.10%);其余17个省市在5%以下。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2]构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差异大、变化迅速:职业Ⅴ比重显著下降,职业Ⅳ、职业Ⅵ较显著上升;职业Ⅱ、职业Ⅲ、职业Ⅳ民族差异显著增加,职业Ⅴ、职业Ⅵ民族差异显著减小。表8-9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Ⅲ、Ⅳ构成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8-6、8-7。......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类型变动的总趋势是,老龄化加快和民族间差异显著扩大。1990年人口类型计91分属B1型,年轻于全国和汉族。B1型的民族最多,26个;A3型次之,20个;A2型4个:鄂伦春族(48分)、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和赫哲族;B2型4个:纳西族、畲族、高山族、土家族;B3型1个:朝鲜族——极差78分。......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总负担社会系数,1990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在业状况有两大特征:一是在业人口显著增加而在业率大幅下降;一是民族差异显著扩大。表7-9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在业率变动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7-7。注:在业人口变化为负时,计入0以下;在业率变化为正时,计入0以上。......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2-1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五大迁移原因构成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12。......
2023-07-27
在方法论上,与单一民族性研究对应的,是对少数民族个别的、特殊的和全部的研究,是求“异”的研究。地域性的引入,则可实现研究方法从个别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普适),从全部到简约,从求异到求同的转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1990年出生率≥35‰的民族居多,46个占83.6%。2010年出生率在12‰~15‰的民族居多,37个占67.3%。表2-6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4。......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