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给学生创造快乐的教室

给学生创造快乐的教室

【摘要】:我想,童心未泯正是诸多名师的共同特征,也许更是于老师深受学生喜爱的真正原因。“行无言之教”,这是于老师之所以深受学生喜欢的另一法宝。当然,作为一名老师、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让学生喜欢的根本还在于课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的追求,他用一生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如此简单却深刻的教育目标,也应当成为每一位年轻教师的毕生追求。

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新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位教育的老者、智者浮现在面前。于老师这部著作通篇没有生硬的理论,更没有苦涩难懂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教育情节。这是于老师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更是于老师教育感悟的一个总结。从于老师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于老师的喜爱,更感受到了于老师为师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于老师受邀来到本地一所知名小学现场授课,整整两节课的时间过去了,当下课铃声响起,于老师让学生说出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时,一位学生说:“于老师,我们能不能不下课,继续上课呀?”这样的提议得到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同。此情此景,让我不免深深地感叹:这就是名师的魅力呀!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承诺,而于老师在这部封笔之作中,更是倾其所有,对其一生的教育感悟与智慧,对自己的为师之道、自己如何让学生喜欢的做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亲近于老师,我们会感受到于老师的和蔼可亲,虽满头银发,却精神抖擞,声音虽不洪亮,却极具磁性与穿透力。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心中那份不泯的童心,时刻拴住了孩子的心。正如于老师在书中所言:“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将孩子视为孩子,就需要真正地走近孩子,而教师唯有保持一颗不泯的童心,才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师者的平等、呵护、亲近与关爱。我想,童心未泯正是诸多名师的共同特征,也许更是于老师深受学生喜爱的真正原因。在教学《爱如茉莉》之时,于老师将“女儿”演得“惟妙惟肖”;带学生秋游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展开一场逮蚂蚱“大战”;在上学的路上,于老师悄悄追上一名学生,轻拍学生的肩膀,并猛然一闪……这些举动哪里是“老师”所为?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又如何不喜欢呢?

“行无言之教”,这是于老师之所以深受学生喜欢的另一法宝。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时刻与学生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于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本“无字之书”,从中,学生读到了人品,读到了习惯,读到了常识,读到了素养,更读到了故事。“这本‘书’里如果没有故事,就浅薄了,乏味了。没有了故事,学生心目中,就不会真正有我。”于老师这本充满故事的“无字之书”成了吸引学生的甘泉,让学生心向往之,乐此不疲。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让学生喜欢的根本还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师的战场,也是教师的前沿阵地,给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无疑也是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原因。于老师在这部著作中专门用了两章来讲述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其中一些经典案例我虽早已浏览阅读过,但是重新品味,却仍不失精彩。深处这样的课堂,学生又如何不喜欢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的追求,他用一生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如此简单却深刻的教育目标,也应当成为每一位年轻教师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