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人道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培养人道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摘要】:吴非老师认为,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吴非老师认为,教育要“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

“我教语文,一直没想过自己是什么‘法’什么‘式’,有人私下不无惋惜地说过‘教到退休,好像没搞出自己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从没自惭形秽,我至今仍‘停留在常识阶段’。”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在其新著《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对自己的课堂所做的一段描述。掩卷遐思,吴非老师的教学生涯的确如此,与其他诸多声名显赫的特级教师相比,吴非老师留给教师的并不是什么教学法,什么教学创新,什么教育成果,什么教育成绩,而是鲜明的教育个性,以及对教育的冷静思索。即使著书他也一贯采用笔名,这种朴实无华,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更是对现实教育乱象的无声对抗,他用锐利的笔尖,唤醒教育的人性与常识。

从《不跪着教书》到《致青年教师》,再到现如今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老师篇篇纯朴而干净的文字,总能抵达人的内心深处,以超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让人感受到从头到脚的清爽与通透。

其实,吴非老师用大量篇幅所要阐述的不外乎教育的常识,然而,这些教育的常识,却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散落一地,毫无藏身之处。

吴非老师认为,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觉醒。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自省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去唤醒别人,才能面对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吴非老师并没有将语文教学当作炫技的过程,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课,对学生的长远人生负责。

在一次新闻写作教学中,吴老师大胆地让学生质疑教材,让学生看到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通篇没有关于人的伤亡情况的文字,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全面而客观地思考问题,教学生树立“人”的意识。这节课发生于1986年。

吴非老师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鸣放警报的几分钟,自言自语地说出了“以后,大家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拥挤挤,要学会排队。上下电梯时,靠右,不要挡着道……”不厌其烦,叨叨不休。这一系列的期待与告诫,与语文学科无关,却是吴非老师的肺腑之言,吴非老师是在利用这一特殊的时刻,对学生进行一场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他用朴实的言语告诫学生,爱国不能停留在空话大话、口号标语之中,而应落实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提升自身的素质,为民族繁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的表达一定要规范,即使讲课时不得不涉及“离婚”,也要考虑个别学生的感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因为几乎每个班都有单亲家庭的学生。这种对人性的关照,对特殊学生无微不至的体贴,让我们看到了师者的善良。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要“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所以他不能容忍师生在肮脏的教室里上课,不能容忍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不能容忍教师要求学生配合做“假课”。这是真正师者的品格,真正知识分子的良知,真正的教育追求。

吴非老师以他丰富的社会阅历,用他的生命面对学生,面对语文,面对课堂,他的只言片语虽然不是经典的教育论断,却是最基本的教育常识,只不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些最基本的常识,过多地被人们遗忘罢了。也正因为如此,吴非老师的文章才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他的文字才值得更多的老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