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勇历史教师:给学生惊喜的好课堂

魏勇历史教师:给学生惊喜的好课堂

【摘要】:课堂的相通性已经模糊了学科的界限,魏勇老师是在以一位历史教师的视角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因为,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魏老师认为好的课堂一定要给予学生惊喜,要体现课堂的侵略性与颠覆性,让学生精神上感受到冲击。历史教师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予我们的这番启示与思考已经胜过他的课堂以及他的文字本身,值得玩味。

魏勇是一名历史特级教师,看到他的新书《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书名时,我不以为然。我以为,书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的教育教学感悟,充满着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或许并不适合。然而,当我随手翻开书页,却渐渐被作者深邃的思辨力与广阔的人文视野所震撼。书中涉及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容极少,却篇篇都在讲历史教学,又篇篇都在讲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相通性已经模糊了学科的界限,魏勇老师是在以一位历史教师的视角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

魏勇老师说:“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我们需要经常把耳朵竖起来放到教育圈外,只有站在教育圈外,我们才能看清未来社会的走向,才能理解教师的使命是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这样一种全新的育人观极具挑战性与颠覆性,一语中的,戳中了当下教育的软肋。

当前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以至于“反教育”现象层出不穷,其根源不能不说是教育人才观与质量观的严重扭曲。我们的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能把眼光放在十几年后,而是紧紧盯着当下,于是以“学科应试本位”为主的教育观充斥着课堂。学校里,教师教学的目标极为明确,即为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如此,学生只能一个个成为应试的机器,而学校也逐步演变为“高考工厂”,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的不幸。要改变这一现状,固然需要考试评价机制的全面改革,但更需要一线教育者自下而上式的实践与探索。因为,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

只有确立“大教育观”,树立理性的教育思维,教师才能突破应试的桎梏,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魏老师认为好的课堂一定要给予学生惊喜,要体现课堂的侵略性与颠覆性,让学生精神上感受到冲击。这样的课堂中有时候会充满着强烈的批判性与思辨性,学生不再追求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将是对学生终生有利的,是支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语文都属文科,归类的相同让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作为历史老师的魏勇,常常客串语文教师,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让人感受到一阵域外的清风。他执教的《一碗阳春面》,基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文化对情义展开论述与理解,体现了教学的另一种美。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师,文科教师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打破学科限制之后,上课的教师可以纵横捭阖,找到一个个让学生惊喜的地方。

魏老师认为,决定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让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魏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这番理解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自愧不如,其观点与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学导向趋于一致,同时,又指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向。在当下小学语文重字词积累、重文字品悟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与表达力的忽视确实值得高度重视。

跳出学科才能对学科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冷静,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从更宽广的领域审视学科教育,理性之光才得以支撑教学的丰满与充盈。历史教师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予我们的这番启示与思考已经胜过他的课堂以及他的文字本身,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