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的现状:学生成长的阻碍与教师的忽视

教育的现状:学生成长的阻碍与教师的忽视

【摘要】:正如吴非老师所言:教育界上空仍旧没有一方明朗的天,我们仍然没有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当今中国教育界的许多现象令人羞愧,如果对那些丑恶现象保持缄默,甚或从中分羹,则意味着无耻。在应试的压力与环境下,学生的眼中只有分数,教师的眼中只有成绩。教育“目中无人”,不只意味着教师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将学生当成生命的个体,教师同样会被忽视以至无视。

《前方是什么》是吴非老师的第二本随笔集,距2006年《不跪着教书》出版已十多年,书中所讲述的教育界的种种现象,读来是那样的真实,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这些现象有学校社会、家长对高考分数的极度追逐,疯狂的教辅市场,媒体对素质教育的质疑,招生中的腐败,不务正业的校长,不切实际的行政检查,从来不读书的语文教师,等等。教育改革并没有改掉这些教育顽疾,相反,应试教育的氛围愈加浓烈,学生依然是考试的机器,教师依旧跪着教书。

正如吴非老师所言:教育界上空仍旧没有一方明朗的天,我们仍然没有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当今中国教育界的许多现象令人羞愧,如果对那些丑恶现象保持缄默,甚或从中分羹,则意味着无耻。

现今的教育很烦躁,竞争的残酷、应试的压力,不仅严重摧残着学生,而且时时刻刻都在裹挟着教师。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在应试的压力与环境下,学生的眼中只有分数,教师的眼中只有成绩。成绩高于一切,分数胜过生命,在分数与成绩面前,教育的本质早已被逼迫到阴暗的墙角,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亦变得暗淡与苍白。

在《从人到狼》一文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时下在学校里能见到这样的学生:他目中无人,可是教师对他另眼相看;他有了不满,不屑于对教师讲,而是直接与校长交涉;如果谁指责他缺乏教养,教师就解释说“不过,他成绩很好”。真实的教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校培养的并不是学生、不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是学生的分数。一好遮百丑,只要有了成绩,一切都可以免谈,只要有了分数,什么人格,什么精神,什么品质,都可以忽略。

几年前曾到一所知名中学参观学习,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跟我们大谈特谈他们学校每年考取多少个北大,多少个清华,而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学校的培优工程:优生单独编班;根据月考排名调整座位;特优尖子生安排宿舍单间、安装空调,可以由父母陪护。正是这样的特殊照顾,才让一个个清华、北大学子的名字镌刻在学校的校史榜上。这不正是吴非老师十几年前所描述的现象吗?从这样的做法中,我们能够看到学校对尖子生的优待,似乎将“以人为本”做到了极致。然而,这样的教育真的是“目中有人”的吗?学校在对这些尖子生施以特殊照顾之时,是否考虑到其他学生的感受?是否想到这种等级化的教育,会给大多数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伤害?而学校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尖子生,还是尖子生的考试分数以及高考的辉煌?恐怕,即使不说,大家心里也都一清二楚。

教育“目中无人”,不只意味着教师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将学生当成生命的个体,教师同样会被忽视以至无视。在《麻木的教育新闻》一文中,吴非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的教师节当天,从地方台到中央电视台,各个媒体都在播送中小学生上课时向教师问好,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教学,学生簇拥在教师周围欢笑的镜头,人们好像都忘记了这一天是星期六。

吴非老师力透纸背的文字,给我们还原了教育的现实与真实,但是,从吴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教育的绝望,而是一位具有深切教育情怀、具有思想力的老教师,对教育的指引,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对教师精神的唤醒。

教育的前方是什么?让我们重温吴非老师的这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

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中国人应当铭记教育守望者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的付出,没有他们神圣庄严的工作,就无法铸造国民雄健的魂魄,而一切发展也将化为乌有。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从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