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评价一节课好与坏,完全没有这么复杂,好课就是一种感觉,好的课堂,即使让没有一丁点教学经验的“外人”评价,也会给予好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感觉竟与七位专家评委的综合意见趋于一致。由此,更印证了“好课是一种感觉”的论断。好课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更应当是学生的感觉,教师要致力于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课堂感觉,让学生怦然心动、沉浸其中,如此,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呀!......
2023-07-26
长期以来,名师优质公开课让一线教师应接不暇。在欣赏名师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艺术之后,教师颇为激动,然而激动过后,剩下的却是无动于衷。为何?并不是教师没有学习的意识,没有研究的习惯,没有改变的魄力,而是名师的课无从学,也学不来。这不仅取决于名师自身的素质,更取决于名师的课是经过“千凿万凿”打磨而来的“精品课”。特别是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优质课”,更是集团队之力,集专家之智,代表某地教学水平的智慧结晶。这样的课岂是普通教师能学得来的?
某著名特级教师到本地讲学,课前,我在网上搜索这位名师,发现其课例与教学视频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公之于众。那天,那节课的讲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我却少了几份期待与惊喜。那节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公开课,在信息化时代,还有多少价值?除了一睹名师的“真容”,恐怕就只剩下名师所谓的“讲课费”了!
特级教师张祖庆提出名师要上“裸课”的观点,我颇为认同,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有价值的课,才是真正的实践课、真正的研究课、真正的示范课。
事实上,我们应当追问: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出老师,还是为了发展学生?在现实教育生活中的各级公开课上,授课老师常常模糊了教学的本意,丢失了教学的主体。公开课作为教研的重要模式之一,基本上是将学生排斥在外的,而研究教学、发展教师却成为其最终且唯一的目的。不是吗?授课者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出彩,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专家”的好评。听课者关注的不是学生如何投入地学习、如何现场生成“自我的认知”,而是授课者如何把控课堂、如何掌握教学节奏、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体现教学的氛围。在这样的公开课中,学生俨然成了道具,成了任由老师摆布的木偶。虽然经过名师的点拨、启发、提醒,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很热烈,但是,课堂中的一切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教学还是按部就班地朝着老师预设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课实质上与普通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无异,只不过多了几分精彩看点而已。
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内,老师与学生共同演绎的生命活动。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生不同,同一篇教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有着不可预知的精彩,都有着难以预料的生成,而正是这些“节外生枝”构成了课堂的曼妙,成就了教学的精彩,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期待。如果老师的公开课是经过一班又一班学生的演练、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一遍又一遍的打磨所形成的,那么课上还会有意外与不可预知吗?恐怕,何时何处学生会有何反应、会有何问题、会有何表现,教师早已了如指掌,并且基于无数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课堂上的这些“节外生枝”,教师也将以三言两语泰然处之,将课堂教学巧妙地拽向自己期待的方向,让学生始终跟着自己的意志走。如此,这样的课堂上所出现的精彩“生成”,对于教师来说,仅是“包袱”而已,教师早已打好埋伏,只待照着剧本继续演绎罢了。
若课堂成为一场话剧,学生成为演员,老师成为导演,这节课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了。虽然,这样的课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是全新的,是富有启迪的,是充满创意的,但是,重复再现与演绎下,其内在价值也在不断衰退与减弱。
张祖庆老师说:“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去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上不经打磨的公开课,才是对学生的尊重,才是对听课老师的尊重,才是对教育的尊重,因为,教育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容得半点虚伪,当然也容不得半点功利。“裸课”才是公开课的真实回归,上好“裸课”是一位有责任的教师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有关给学生一方成长的池塘的文章
事实上,评价一节课好与坏,完全没有这么复杂,好课就是一种感觉,好的课堂,即使让没有一丁点教学经验的“外人”评价,也会给予好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感觉竟与七位专家评委的综合意见趋于一致。由此,更印证了“好课是一种感觉”的论断。好课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更应当是学生的感觉,教师要致力于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课堂感觉,让学生怦然心动、沉浸其中,如此,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呀!......
2023-07-26
比如说城市之美,应当突显其特有的魅力、独特的风采。然而,现实中,教育的这种“各美其美”却极为鲜见,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种复制般的雷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位教师也是独特的,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因而教育本身也应该是独特、丰富而多彩的,应当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事实上,洋思、东庐、杜郎口,它们最大的贡献是在教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自主创生之路。......
2023-07-26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一个道理:多一个尺度,便可多一个视角,亦可多一份发现。综合素质需要多种尺度来衡量,综合能力也需要多把尺子来考核。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优点,评价时就需要正视个体差异性,就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尺度来衡量。多把尺度考核学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优秀生,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优秀的一面。尺度决定态度,评价学生就要多一个尺度。......
2023-07-26
吴非老师有一本专著,名字叫《不跪着教书》,里面讲道:教师要做到不跪着教书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底气,而这种专业底气,也是支撑教师尊严的重要基石。教师尊严的获得不是靠地位,而是靠自我追求,专业底气支撑其专业地位。......
2023-07-26
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中这样写道: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世界上“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其实,“擦星星”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眼睛不被蒙蔽!......
2023-07-26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漫画由两张图组成: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位脑袋圆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十几名学生,他们的脑袋大不一样,或方形,或三角形,或菱形;第二张图上,老师还是那位老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但是学生的脑袋却清一色地成了圆形。教育的责任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却不能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方脑袋、圆脑袋的漫画值得我们思考,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2023-07-26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用生动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于永正、吴正宪、华应龙、吴非等十二位名师的读书情结与成长故事,告诉了我们名师成长无捷径,唯有视读书如呼吸一样,将阅读作为生命的重要元素,才能开启智慧教育之门。阅读,是教师精神修行的最佳方式。......
2023-07-26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迅速进入了每位中国人的视野,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原创性创新成果,以及为人低调、不为名利、实事求是的人品与风骨,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学生留在母校的印迹,学校都要精心呵护,因为,这是一份精神的寄托,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珍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留下成长的印迹,这应当成为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景致。......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