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给学生开启心智之旅的文章

给学生开启心智之旅的文章

【摘要】:然而,学生在生活课堂、社会学校接受的教育,应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对心灵的熏染,悄无声息,静默花开,而不是生硬说教,更不是硬性灌输,任何强制与压迫性的传递与输入,都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与排斥。他把到大自然旅行叫作“思维课”,作为提高学生心智的重要方式。

“孩子,你看,这西湖的景色多美呀!仔细看,认真听,回去都是写作的素材呀!”旅游途中不时传来这样的声音,妈妈的再三叮嘱,让孩子不厌其烦,孩子郎当着脸,闷闷不乐,完全没有了游玩的雅兴与心情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家长眼里,旅游绝不仅仅是游玩,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学校。”社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生活是一本深不可测的大书,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大课堂中畅想,可以获得在学校以及书本中无法企及的知识与能力。

然而,学生在生活课堂、社会学校接受的教育,应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对心灵的熏染,悄无声息,静默花开,而不是生硬说教,更不是硬性灌输,任何强制与压迫性的传递与输入,都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与排斥。就旅游而言,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下,学人又提出游学之说,旅游的确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感受历史、触摸文化,让孩子在自然风光中享受到内心的愉悦,让孩子在历史古迹中感受到文化的积淀。但是,旅游是讲求心境的,古代文人墨客走访名山大川,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写出锦绣文章,正是雅兴之至的结果。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他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找寻到自我,超越了世俗,他们的文章是言语生命的潜能,是欲罢不能的冲动,没有人让他们写,更没有人逼迫他们写。试问,如若他们在游山玩水之时,背负着写作的命令,他们还能写出潇洒自如的文字吗?

孩子也是一样,旅游对于他们来说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向往的,因为自己可以在旅途中轻松地放下一切,什么学习的压力,什么生活的不快,什么内心的烦恼,等等。然而,本当自由放松的时刻,本当享受生活的时刻,却被家长们不时地提醒,不时地督促,不时地要求,不时地布置作业,这样,孩子们还能享受到旅游的快乐吗?

很难想象,当旅游变成一种寻求写作素材的方式,成为指向作文的实践,孩子还有什么心情快乐地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神奇呢?如果孩子们不能全身心地享受旅游的快乐,舒展自己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灵魂,他们又怎能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体验、表达的冲动?如此,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们写出优美的文字!

其实,何止是家长呀!我们老师不也常犯类似的错误吗?拔河比赛之前,语文教师经常这样交代学生,比赛时要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结束后写一篇作文。在老师的眼里,这是教学生寻找写作素材的方法,是实施大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殊不知,这样的作业安排,让学生们兴趣索然,而对于作文也唯有疲于应付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深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小孩子常常会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意想不到的问题。”他把到大自然旅行叫作“思维课”,作为提高学生心智的重要方式。当我们读这段文字时,不应当忽略这样一点,即感知自然、感受社会是孩子的天性,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更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唯有这种状态,能让孩子主动作为,激发出他们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自然与社会无声地浸润着孩子,让孩子汲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心灵的充盈,当孩子的内心丰富了,其表达的内在欲望与潜力便会水到渠成地喷薄而出,又何须家长、老师提醒与叮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