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培养真实的学生

教师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培养真实的学生

【摘要】:其实,教师要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回“真实”的自己,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自己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真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才显真性情,才能让学生为之倾心,为之动容,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魅力。做教师亦当如此,不忘记初心,不忘记本真,不仅为自己,更为了我们的学生。

罗西·格里尔是美国的一名橄榄球队员,身高1.96米,体重136千克,效力于洛杉矶公羊队。他和他的队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令对手胆寒。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彪形大汉,却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爱好——刺绣!在激烈的比赛之余,罗西无限享受地埋首于女红。抛掷橄榄球的大手,安静地捏着一枚绣花针,彩线在他的襟袖之间跳跃。有一张照片,拍的就是盘坐刺绣的罗西,他绣的是自己的一张大头照。后来,他索性出了一本书,书名就是《罗西·格里尔的男式刺绣》。

一位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明星运动员,却在平日的生活中专情于刺绣,球场上的彪形大汉与盘坐刺绣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动一静,一强一弱,让人为之动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自己留给公众的印象,只做真实的自己,罗西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真实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自我对“本真”的拥抱。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的角色、职业的角色、亲人的角色等,在诸多角色的不断变换与饰演过程中,有些人淡忘了自己的存在,因而活得累,身心疲惫。就拿教师来说,一旦走进学校,诸多教师就端着个脸,拿出教师的身段,做出教师的姿态,唯恐在学生面前树立不起威严。教师的身份犹如一副面具,在教师与学生间硬生生地画出了心理的界限。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即使走出学校,步入家庭,仍不能褪去教师的角色定位,以至于家庭关系紧张,亲子矛盾愈加突出。

这种现象与结局并非偶然,系角色固化使然,让教师忘记了“真正的自己”。曾几何时,在学生时代,教师也是有梦想、有追求、有爱好、有情趣的,为什么一走上讲台,那一切的一切统统被抛诸脑后,丢到九霄云外了呢?真实的“教师”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身份意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世界缤纷复杂,教育教学也是极具艺术性的工作,固化的角色不仅会让学生厌烦,而且会裹挟着教师,给教师戴上一副无形的精神枷锁。其实,教师要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回“真实”的自己,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自己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女儿上小学时,放学回家后每每说到她的数学老师,总是侃侃而谈。因为,数学老师经常在班里说她自己的故事,诸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等。这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家常话,颇受学生们喜爱,数学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与亲近。他们都爱上了数学课。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神秘的,也是伟大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心。从知识到经历,教师都占有绝对优势,而这些都是学生无比向往的,更是教师潜在的教育资源。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与学生说说家常,聊聊生活,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看似不经意,却是一种思想的渗透、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启迪。而教师能够对学生讲出真心话,吐露自己的内心,本身也是一种质朴的真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的真诚,也将换来学生的真实,从而,师生彼此之间心灵相通,心理共融。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才显真性情,才能让学生为之倾心,为之动容,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魅力。

大文豪沈从文,初登讲台时,面对着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心里蓦然一惊,脑中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题一下抛到了爪哇国。一分钟过去了,他一言未发,五分钟过去了,他依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然呆了十几分钟。最后好不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原来预备讲一小时的内容,十多分钟便匆匆讲完。沈从文再次陷入窘迫,他无助地望了望学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老师面对着学生,而且是成年学生,坦诚交待自己“怕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又是怎样的难堪呢?但是,这段经历却成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抛开“名人效应”的因素,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沈从文的真诚。真诚可以换得人心,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位性情中人,可以深交,值得信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每次讲完课,总会来一段京剧。他是颇为痴迷的京剧票友,那唱腔、那招式、那情韵,有模有样,让人为之惊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释放,让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真实,不做作,不虚伪,满满的“真”。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离真越来越远?除了社会浮躁,更在于教师本身的“失真”。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多少年后,当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回忆起自己的教师,印象深刻的、记忆犹存的绝非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知识,而是流淌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用真诚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淳朴与智慧。

运动场上的彪形大汉,没有丢掉儿时的初心,用小小的绣花针编织独属于他的梦,也坚守着他的“本真”。做教师亦当如此,不忘记初心,不忘记本真,不仅为自己,更为了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