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帮助他人难道不是因为对方需要而帮助吗?显然,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助人者即便帮助了他人应该帮的忙,这种“助人”行为真实的意义也不是助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让自己更完美的一种表象。那么某些想偷懒的人,每次从你这里得到好处,便会形成不断向你索取的习惯,口里一面不断吹捧你是个崇高的人,乐于助人,同时诱哄你来帮助他,依赖你而让他不劳而获。......
2023-11-30
罗西·格里尔是美国的一名橄榄球队员,身高1.96米,体重136千克,效力于洛杉矶公羊队。他和他的队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令对手胆寒。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彪形大汉,却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爱好——刺绣!在激烈的比赛之余,罗西无限享受地埋首于女红。抛掷橄榄球的大手,安静地捏着一枚绣花针,彩线在他的襟袖之间跳跃。有一张照片,拍的就是盘坐刺绣的罗西,他绣的是自己的一张大头照。后来,他索性出了一本书,书名就是《罗西·格里尔的男式刺绣》。
一位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明星运动员,却在平日的生活中专情于刺绣,球场上的彪形大汉与盘坐刺绣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动一静,一强一弱,让人为之动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自己留给公众的印象,只做真实的自己,罗西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真实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自我对“本真”的拥抱。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的角色、职业的角色、亲人的角色等,在诸多角色的不断变换与饰演过程中,有些人淡忘了自己的存在,因而活得累,身心疲惫。就拿教师来说,一旦走进学校,诸多教师就端着个脸,拿出教师的身段,做出教师的姿态,唯恐在学生面前树立不起威严。教师的身份犹如一副面具,在教师与学生间硬生生地画出了心理的界限。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即使走出学校,步入家庭,仍不能褪去教师的角色定位,以至于家庭关系紧张,亲子矛盾愈加突出。
这种现象与结局并非偶然,系角色固化使然,让教师忘记了“真正的自己”。曾几何时,在学生时代,教师也是有梦想、有追求、有爱好、有情趣的,为什么一走上讲台,那一切的一切统统被抛诸脑后,丢到九霄云外了呢?真实的“教师”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身份意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世界缤纷复杂,教育教学也是极具艺术性的工作,固化的角色不仅会让学生厌烦,而且会裹挟着教师,给教师戴上一副无形的精神枷锁。其实,教师要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回“真实”的自己,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自己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女儿上小学时,放学回家后每每说到她的数学老师,总是侃侃而谈。因为,数学老师经常在班里说她自己的故事,诸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等。这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家常话,颇受学生们喜爱,数学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与亲近。他们都爱上了数学课。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神秘的,也是伟大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心。从知识到经历,教师都占有绝对优势,而这些都是学生无比向往的,更是教师潜在的教育资源。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与学生说说家常,聊聊生活,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看似不经意,却是一种思想的渗透、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启迪。而教师能够对学生讲出真心话,吐露自己的内心,本身也是一种质朴的真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的真诚,也将换来学生的真实,从而,师生彼此之间心灵相通,心理共融。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才显真性情,才能让学生为之倾心,为之动容,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魅力。
大文豪沈从文,初登讲台时,面对着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心里蓦然一惊,脑中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题一下抛到了爪哇国。一分钟过去了,他一言未发,五分钟过去了,他依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然呆了十几分钟。最后好不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原来预备讲一小时的内容,十多分钟便匆匆讲完。沈从文再次陷入窘迫,他无助地望了望学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老师面对着学生,而且是成年学生,坦诚交待自己“怕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又是怎样的难堪呢?但是,这段经历却成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抛开“名人效应”的因素,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沈从文的真诚。真诚可以换得人心,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位性情中人,可以深交,值得信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每次讲完课,总会来一段京剧。他是颇为痴迷的京剧票友,那唱腔、那招式、那情韵,有模有样,让人为之惊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释放,让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真实,不做作,不虚伪,满满的“真”。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离真越来越远?除了社会浮躁,更在于教师本身的“失真”。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多少年后,当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回忆起自己的教师,印象深刻的、记忆犹存的绝非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知识,而是流淌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用真诚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淳朴与智慧。
运动场上的彪形大汉,没有丢掉儿时的初心,用小小的绣花针编织独属于他的梦,也坚守着他的“本真”。做教师亦当如此,不忘记初心,不忘记本真,不仅为自己,更为了我们的学生。
有关给学生一方成长的池塘的文章
可是,帮助他人难道不是因为对方需要而帮助吗?显然,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助人者即便帮助了他人应该帮的忙,这种“助人”行为真实的意义也不是助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让自己更完美的一种表象。那么某些想偷懒的人,每次从你这里得到好处,便会形成不断向你索取的习惯,口里一面不断吹捧你是个崇高的人,乐于助人,同时诱哄你来帮助他,依赖你而让他不劳而获。......
2023-11-30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
2023-12-03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那么,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呢?......
2023-12-01
以前述的“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反观我国当下教师的儿童研究,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现状堪忧,尤其是在过度奉行速度和效率的学校中更是如此。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取向上。有鉴于此,我国当下的教育界亟待反思和超越“诊断”取向的儿童研究。教师的儿童研究主要存在两类模仿,即模仿大学研究者和模仿校内外的同行。......
2023-07-30
因此,将善恶作为评价人性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即使我们抛却价值观对善恶的限定,有一件事也必须注意到,那就是确实存在超越不同伦理观或价值观的“恶”存在。恶在本质上是对抑制自己支配欲望,破坏自己支配能力的行为的描述。综上可知,我们所有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都是源于这种支配欲望,这样就帮我们避免或尽量避免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心理进而引发恶的行为。......
2023-08-03
只消把这个形象颠倒过来,就可以发现司汤达对女人的所求:首先是不要让自己落入严肃的陷阱;由于所谓重大的事都超出她们的能力范围,她们不像男人那样冒险,在其中异化;她们有更多的机会保持这种自然状态、这种纯真、这种宽容,那是司汤达置于其他一切价值之上的;他在她们身上所欣赏的是,我们今日称之为本真性的东西,这是他喜欢或者带着热情创造的所有女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是自由的和真实的人。......
2023-07-05
——《庄子天道》修养极高的人,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性。而游世的具体表现就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是“道”的一种高境界,是一种顺遂众性,又不丧失自我的坦然。其次,“顺人而不失己”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外柔内刚、外圆内方,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保留自己的真性情,又能自如地应对社会当中的棱角和冲突。......
2023-12-06
学生的体验更趋真实学生的学习效益不仅在于教师的讲,更在于学生有效的学。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体验不是一回事,学生的体验更趋真实。但是,讨论的问题未必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动。讲,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定是认为学生不会。其实,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各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很可能有益于教师,也很有可能优于教师。教师应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施教策略,始终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