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书匠与教育家:成长为敬仰的教育大家

教书匠与教育家:成长为敬仰的教育大家

【摘要】:“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常常被教育专家与教育行政管理者挂在嘴边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旨在告诉教师:教学是门艺术,应少些“匠气”。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晰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教书匠。教师需要专业的匠心,要做教育家,就要先从教书匠做起。做好教书匠,勤奋务实、脚踏实地,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才能仰望教育家的星空,成长为令人敬仰的教育大家。

“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常常被教育专家与教育行政管理者挂在嘴边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旨在告诉教师:教学是门艺术,应少些“匠气”。近来,有些教育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提法很容易误导青年教师,致使他们整天忙于写文章、著书立说、参加论坛,纷纷去努力打造知名度,而不再投入精力去钻研教材、钻研教学、研究学生。

教师要做教育家,还是要做教书匠?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晰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教书匠。百度百科对“教育家”的解释为: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诸如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而“教书匠”,一般则是对教师的贬称,含有蔑视的意味。但是,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在字典中所谓的匠,一是指工匠,即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诸如木匠、瓦匠等;二是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如此看来,教书匠不正是那些具有教育教学专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吗?何来贬义之说?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中能够成为教育家的可谓凤毛麟角。教育家的产生,不仅与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家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养、深厚的理论、实践的经历。时代呼唤教育家,教育家却可遇不可求。一线教师要想成长为教育家不能仅靠梦想与志向,更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努力,需要自身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磨砺与前行。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根植于实践的土壤。没有实践经历的“教育家”,只能称之为教育理论家或教育空想家。教育理论从来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专家教授埋头故纸堆,在象牙塔中绞尽脑汁、生编硬套而来的,而是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大教育家无不从教育一线做起,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是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从对三千门徒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时至今日仍然深受一线教师青睐,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是源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的教学经历。

一线教师能够成长为教育家的或许屈指可数,但是,能够成为教学专家,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成为名优教师的却数不胜数。诸如活跃在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们,这样的教学专家,不正是在教学岗位上具有专长的“匠人”吗?他们不正是所谓的“教书匠”吗?教书匠重在教学技艺精湛,更在教学上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立的教育思考、独到的教育见解。做到这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需要专业的匠心,要做教育家,就要先从教书匠做起。造家具时,关于如何画线、锯板、打眼、拼接,优秀的木匠心中都有一套无形的标准,教师应同样如此。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场景,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教师也要心中有数,选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将教学内容外显化,让学生融会贯通、如沐春风,这就是教师的“匠心”,就是教书匠必备的专业素质。

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是全面而系统的,其基础是学科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决定着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理解,决定着教师能否给予学生高引领、深透视。除了学科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包括学科教学技能,诸如语言沟通交流技能、教学组织技能、课堂提问技能、作业设计技能等。专业素质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为构建优质课堂提供基础。教师只有着力打造自己专业的“匠气”,提高专业的底气,才能让课堂匠心独运、精彩纷呈。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种技术性积淀更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方法,归纳教育教学规律,为自己的专业技术成长提供助推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能工巧匠”。

当然,教师是特殊的职业,与木工、泥工、铁工等其他职业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后者面对的是物,而教师面对的是“人”,是个性迥异的学生。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固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是要将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还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放眼学生的生命成长。

从教书匠做起,认认真真教好每节课,教育好每位学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这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做好教书匠,勤奋务实、脚踏实地,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才能仰望教育家的星空,成长为令人敬仰的教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