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给学生创造成长环境,避免禁止限制

给学生创造成长环境,避免禁止限制

【摘要】:校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却不是“禁止”,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找到一个合理的疏通渠道。其实,在校园里类似这种“禁止”的规定还真不少。有的学校禁止学生玩手机,一经发现一律没收;有的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明确规定男生与女生不准私自讲话。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叛逆阶段,学校的“禁止”恰恰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我曾到一所学校进行教育督导,那是一所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小学,学校把“仁爱”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教育管理与活动无不体现“仁爱”教育,让年幼的学生知道如何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对于校长的这种治校理念,督导组深表认同,而其骄人的办学成绩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然而,在实地验证环节,行走于校园之中的我,却看到了几块醒目的标牌,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禁止攀爬”。学校在几棵大树的四周,设置了铁栏杆,将树木围了起来,下课时,顽皮的学生总会爬上栏杆嬉戏,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便在栏杆上挂出了这样的牌子,以严厉的措辞告诫学生,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不可否认,当下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容不得管理者与教育者丝毫马虎与懈怠,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大祸,给学生带来伤害,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学校管理者悬挂“禁止攀爬”的牌子,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以保证安全教育的严肃性与警示性,让小学生们自觉远离非安全因素。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禁止攀爬”如此刺耳的警示与学校所倡导的“仁爱”教育,是否相违背呢?

所谓“仁爱”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博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表现。“禁止攀爬”这四个冰冷的字眼、强势的姿态,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仁者之心以及爱的温存?既然教师不能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生又如何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如此,“仁爱”教育到底有无生长的根基,自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大树周围又何必设置栏杆以阻挡学生与其亲近呢?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校园里的古树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也是学生自由玩耍的天然去处。浓密的叶子挡住太阳的光亮,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展露着生命的奔放,而学生零距离地与其接触,感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又何尝不是“最灵动的教育”?管理者人为地将学生与大树用栏杆隔开,掐断了学生与大树的天然情谊,这是否也是一种无知的残忍?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天性是禁不住的,也是不需要禁止的,以仁爱之心对待孩子,就应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校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却不是“禁止”,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找到一个合理的疏通渠道。

大树周围的栏杆也许由来已久,现任的管理者以及教育者身处其中,或许早就不以为然,而“禁止攀爬”的标语提示,也是被现实的无奈催生出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存在的理由。撒去挡在大树与学生之间的屏障,拉近大树与学生的距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让学生在与大树的亲近中,饱尝大自然的真爱,享受教育者的仁爱,这应当是学校管理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吧!

其实,在校园里类似这种“禁止”的规定还真不少。有的学校禁止学生玩手机,一经发现一律没收;有的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明确规定男生与女生不准私自讲话。这样的禁止,那样的禁止,效果如何,真的能够禁止吗?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叛逆阶段,学校的“禁止”恰恰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或许,在小学阶段,校长的“禁止”具有绝对的权威,也会起到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校长是否想过,学生这样做到底是惧于规则,还是惧于校长的权威?好奇与玩耍是学生的天性,这个禁止,那个不准,只能抹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成为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