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节活动方案改革:给学生真正的节日体验

儿童节活动方案改革:给学生真正的节日体验

【摘要】:第二所学校同样在一个月前便开始筹划儿童节的活动方案。校长召开教师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决定一改传统儿童节“文艺汇演”的模式,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节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与快乐。事实上,两所学校对儿童节活动的两种安排,反映了两种心态、两种理念。现实中,如第一所学校者不在少数,它们着实需要向第二所学校看齐,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孩子的成长,学校应当时刻关注孩子,将孩子放在教育的“正中央”。

六一儿童节,是小学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某地两所颇有名气的学校的忙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所学校在一个月之前便开始策划儿童节的活动方案,与当地团委联系,邀请政府领导亲临学校慰问孩子。方案敲定以后,学校便开始忙碌起来,研究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编排演出节目,一切井然有序。每天放学之后,孩子们一遍遍练习舞蹈,排练合唱,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儿童节前一天,学校更是举行了活动演练,从领导行走路线、人员解说、文艺汇演,再到工作汇报,安排得天衣无缝。第二天,果不其然,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莅临学校的政府领导对学校的办学成果赞不绝口,对校长当天的表现甚为满意。为了儿童节这一天的“出彩”,这所学校的校长累,教师累,学生更累。

第二所学校同样在一个月前便开始筹划儿童节的活动方案。校长召开教师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决定一改传统儿童节“文艺汇演”的模式,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节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与快乐。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贡献智慧。经过集思广益,一个以“六一逛庙会”为主题的活动方案逐渐有了眉目。然后,老师们分头行动,组织实施,并不断地完善方案,设计更多精巧的插曲,增加更多的创意。儿童节那天,孩子们未步入学校,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校长穿着卡通服饰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憨态可掬,又不乏喜感,给予孩子们每人一个亲切的“节日拥抱”。老师们一个个或扮花仙子,或扮熊大、熊二,或扮米老鼠,孩子们俨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而形式多样的“节日庙会”更是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美食街”“七彩大舞台”“趣味竞技场”“跳蚤市场”“节日影院”等应有尽有,孩子们在这一天,有吃,有喝,有玩,有看。“节日庙会”遵循市场规律,孩子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节日币”,诸如表演舞蹈、参与游戏、志愿服务等,然后,通过“节日币”去消费购物。这一天的活动很成功,虽然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校长累,教师累,但是,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同一个节日,不同的学校,庆祝的方式迥异,给予学生的却是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所学校,组织文艺汇演,也许参与的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锻炼,但是,学生的心里却并不快乐。因为,这个节日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表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表达,而更多地带有一种道具的味道。为学校争光,给领导助兴,活动的前前后后始终围绕着领导转,追求的是领导脸上的“微笑”,这样的节日与其说是为孩子庆祝节日,倒不如说是借庆祝节日折腾孩子,这也正是一些孩子对儿童节了无兴趣,渴望在这一天放假休息的原因所在吧!

第二所学校在节日这一天开展了特色活动,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儿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玩得高兴,玩得快乐,是学校活动安排的起点。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孩子,当然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快乐。而这样的节日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节日,才是孩子真正向往的节日呀!

事实上,两所学校对儿童节活动的两种安排,反映了两种心态、两种理念。第一所学校眼睛向上,教育行政化的味道极为浓烈。在校长眼里,教育的成功就是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而学校的教育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却从未考虑过。与之相比,第二所学校真正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二者孰优孰劣,不言自明。现实中,如第一所学校者不在少数,它们着实需要向第二所学校看齐,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孩子的成长,学校应当时刻关注孩子,将孩子放在教育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