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专家包装无法帮助学生成长

专家包装无法帮助学生成长

【摘要】: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化设计价格不菲,至少十万元以上,但是,学校管理者却不惜花重金包装打造,因为,金钱买来的是品质,是档次,是效果,为了外在的形象,这样的花费很值得。基层学校与高校专家团队精诚合作,专家教授用自己的理念包装学校,提升学校品位,拉动学校发展;学校借助专家的智力支持与方向性引领,明确定位,塑造品牌。

不知从何时起,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产业,诸多高校专家团队开始做起了校园文化,他们深入学校,提炼概括,精心打造,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脱颖而出,或是幸福教育,或是快乐教育,或是尊重教育等,从核心理念,到制度文化,再到景观设置,自成一格,别出心裁,相得益彰,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动。

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化设计价格不菲,至少十万元以上,但是,学校管理者却不惜花重金包装打造,因为,金钱买来的是品质,是档次,是效果,为了外在的形象,这样的花费很值得。

基层学校与高校专家团队精诚合作,专家教授用自己的理念包装学校,提升学校品位,拉动学校发展;学校借助专家的智力支持与方向性引领,明确定位,塑造品牌。这样的合作对于双方都有积极意义。然而,将校园文化寄希望于专家,仅仅通过一掷千金来获得所谓的办学品质,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之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所丢失的恰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校园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人的文化,无论何时都应当将人放在第一位。校园文化是一种空间的设置,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制度的完善,是一种境界的追求。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制度、景观等,终究是一种外显性表现,这种表现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的正确导向,是一种价值引领,因而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而存在。如若学校无视人的存在,仅靠外力打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能与师生的心灵达到和谐统一,那么,即使校园的景观再精致,理念口号再前卫,也是空洞虚浮的。

置身于一所校园,外显性文化所带来的只是直观性感受,真正触动人的心灵的,还是师生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种时代的传承,一种潜在的精神,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累积与构建。

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无须挖空心思贴上一个标签,取名某某教育,然后,再用格式化的词句凝练成所谓的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打造一个系统的架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胜过精雕细琢。校园文化亦是如此。花重金请专家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看似工整,却缺少了原生态的自然。

教育应是宁静的,校园也应是宁静的,静静地教书,静静地育人。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完成对校园文化的个体建构,并在自我个性化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元而系统的教育空间,这才是理想的校园文化,这才是任何装饰都难以匹敌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