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性与当代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性与当代性研究成果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诞生,不是马克思造就了他所在的时代,而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也不能完全摆脱历史的局限。克服这些历史局限,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和马克思当年的判断有所不同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至今尚未达到“不能相容的地步”,资本主义的上述历史过程今天仍在继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生命力的根源的分析是异常深刻的。

理论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决定了理论的时代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8]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尽管马克思智慧过人,但没有资本主义的情势是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诞生,不是马克思造就了他所在的时代,而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马克思。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马克思如果生活在16世纪,凭他的学识和才华,也许会创立一种理论新说——“马克思主义”,但那种“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一般来说,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也不能完全摆脱历史的局限。克服这些历史局限,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举一个经济学中关于消灭商品生产的理论作为例子来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即工业社会的早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开始广泛替代手工劳动,劳动过程与以前相比变得简单,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就可以从事某一种工业生产劳动。从当时的这一条件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机器生产发展之初的这些现象当成了分工将要消灭的征兆,认为分工的消失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已经不再是什么虔诚的愿望,它已经被大工业变为生产条件本身,只要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障碍和破坏、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浪费,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而得出了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就已经具备了消灭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论。实践证明,在机器大工业的条件下并不能消除社会分工,原因在于机器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直接控制和把握,这一点与人处理机器运动产生的信息的有限性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只有消除了这个矛盾,才能直接消灭分工。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9]作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其真理的相对性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日益显现出来。虽然由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是急剧变化的当代实践,使剩余价值理论及赖以建立的社会主义学说面临着许多需要探索的新问题。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的占有主体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工业社会初期不同的特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具体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本身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具体诠释。和马克思当年的判断有所不同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至今尚未达到“不能相容的地步”,资本主义的上述历史过程今天仍在继续。因此,资本主义在当代出现新的繁荣,资本主义仍在推动新的文明和进步,这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完全不足为怪的。

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估计和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的认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是对事物根本性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后者则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对历史发展趋势实现程度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并不影响对事物根本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当代实践表明,资本主义不仅在1848年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就是在今天也还在继续扩展,仍然显示出一定的活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速;劳动者的斗争迫使国家政府干预,对社会矛盾的调节;对社会主义因素的吸收;全球化把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推向世界每一个角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生命力的根源的分析是异常深刻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0]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