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融全球化与新帝国主义:当代性研究

金融全球化与新帝国主义:当代性研究

【摘要】: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金融垄断资本要素为主导的全球化。“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从地缘政治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没有殖民地,但是借助于金融资本的输出和扩张形成了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这是造成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金融垄断资本要素为主导的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达到最高程度的集中体现,金融全球化强化了垄断寡头的地位。资本主义一向以真正在贯彻竞争原则而自我标榜,但实际上资本主义不是在鼓励竞争而是在压制竞争,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秘密不是竞争而是垄断。20世纪9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经历了迅速的增长。2004年至2008年,这一数据保持在40%左右。[34]世界体系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指出,无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还是观察资本主义的现状,都清楚地显示出资本主义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市场经济而是垄断;控制市场的垄断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在,资本主义按其本性来说不是市场的推进者,而是市场的敌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控制垄断的人一直是强有力的和最大的资本积累者,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垄断。垄断支撑着繁荣,也破坏着繁荣。

一切垄断都是以政治为基础,因此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基本元素,而国家干预的直接受益者无疑是垄断资产阶级。罗斯福新政通常被看作大萧条终点到来的标志。的确,它代表着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向。它事实上承认,如果没有系统的国家干预,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已经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金融化,但给予金融体系以信心的“最后贷款人”职责仍然是国家承担的首要责任。“最后贷款人”要在危机期间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要为金融机构直接注入资本,或者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其进行国有化。

“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35]从新帝国主义产生的动因看,它是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世界扩张的反映。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剥削和控制落后国家,使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动荡,也使发达国家争夺资本增值场所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加剧了国际矛盾,产生各种冲突。以国家垄断金融资本为主导的世界积累制度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剥削。在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条件下,金融资产占有的不平等,资本市场大量投机行为的扩大效应,不仅增加了一国范围内的不平等,也是产生新的国际不平等的根源。美国依靠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支配权来支撑其经济。美国享受着征收铸币税的特权,而后果则由全世界来承担。由于美元和发达国家货币的优势地位,国际投资领域形成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格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迫使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不断增加外汇储备。这种外汇储备很大部分投资于美国国债,它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繁荣了美国经济。由于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向美国出口产品,目前这些国家的银行存款已经在以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的形式增长。这就为这些银行向美国资本所有者和消费者贷款提供了基础,也为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国外投资提供了基础。全球化有助于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使利润率保持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标是向国外扩展美国的金融力量,以及将其他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强加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美国将“美国式”的开放市场准入作为向贫穷国家进行国际援助的前提条件。作为接受援助的回报,这些国家必须采取与美国一致的制度安排,由此而被迫将自己置于垄断资本所拥有的超级力量的摆布之下。

空间中的垄断性竞争带来了非对称性交换,发达国家利用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的国际化还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国际贸易上,资本输出也是以借贷资本为主,直接投资的比重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不等价交换和贷款利息等形式,发达国家的资本已占有了不发达国家的一部分经济剩余。二战之后,跨国公司不断壮大,直接投资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这为发达国家在战后黄金时期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廉价的原料供应,而且也以投资利润的形式攫取了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剩余。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司利润的6%来自国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据上升到15%,而在21世纪的头十年这一数据为21%。[36]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作用是双重的,即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市场交易的增大加速了资本周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严重脱离了贸易,脱离生产的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转,必然孕育并积累着新的矛盾。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指出,当前金融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寡头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金融寡头垄断现已构成其总部,得到了来自政府力量和主要为其利益服务的所谓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这一体系现在允许边缘国家一定程度的工业化,但继续主宰着对外汇交易、金融、技术、通讯、战略性自然资源以及军事力量的垄断权。新自由主义金融化时代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联系紧密,它试图在不发达经济体系中制造出一种新的“金融结构”,从而形成新的金融依赖。现在新兴经济国家是大量美元的持有者,然而美国经济却在它们的控制范围之外并且继续决定一切,增强了新兴国家在带来剩余的对外出口、对外发售上对其的依赖。发达国家将最贫穷的国家拉入资本循环体系,使其成为剩余资本的“接收器”,很多国家都由此陷入了“债务陷阱”。那些接收国将不得不因资本贬值而付出代价,而那些债权国则会避免资本贬值的损害。于是,债权国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的恶果在一定程度上由接收国承担。金融危机成了输出局部性和区域性资本贬值和资本耗损的行为。从地缘政治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没有殖民地,但是借助于金融资本的输出和扩张形成了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这是造成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注释】

[1]转引自[德]埃克·考普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论“世界市场”》,载《海派经济学》2006卷第14辑。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6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

[10]参见叶险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第7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12]“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罗马史,战胜者萨姆尼特人在该峡谷下羞辱战败的罗马军队。后来,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引申成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困难与挑战。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1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15]本节的主要内容被收录进顾海良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由笔者执笔的第十三章《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16]Paul M.Sweezy.More(or Less)on Globalization,Monthly Review,Sep.1997.pp.1-4.

[17][英]戴维·麦克莱伦:《全球化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第7页。

[18]参见柳丰华编写:《全球化的本质——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载《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1期,第16页。

[19]张国风等摘译:《久加诺夫论全球化》,载《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2期,第13页。

[20]杨金海、刘元琪:《国际知名学者谈面临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10期,第2页。

[21]参见[美]大卫·M·科茨:《国家、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载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等主编:《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繁荣、危机和全球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22][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载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214页。

[23]参见[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24]徐世澄:《卡斯特罗论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载《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2期,第23页。

[25][日]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26]参见丁晓钦:《经济全球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首届论坛”综述》,载《经济经纬》2006年第5期,第10页。

[27]参见康瑞华编写:《资本全球化的否定之辩证法》,载《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4期,第29页。

[28]参见刘洪钟、杨攻研:《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载《经济学家》2012年第1期,第82页。

[29]参见金芳:《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载《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第6页。

[30]以上数据来自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中心,转引自中国经济网。

[31]转引自付争:《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32]参见陈江生、庞博、邱丁:《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前瞻》,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第69页。

[33]参见杨秀萍、马云泽:《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转换》,载《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4页。

[34]参见John Bellamy Foster and Robert W.McCheney.The Endless Crisis.Monthly Review.May 2012.pp.1-28.

[35]参见罗文东、易艳华:《欧美“新帝国主义”剖析与批判》,载《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62页。

[36]参见John Bellamy Foster and Robert W.McCheney.The Endless Crisis.Monthly Review.May.2012.pp.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