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垄断金融资本时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垄断金融资本时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摘要】: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在这里,马克思用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和总体。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用世界市场表示在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和,世界市场成为一个最大的总体概念,“第二种概念”更能突显出世界市场的本质。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从而自行无限增殖以及内在的扩张。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他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现代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世界范围内商业和市场的产生。由于内河蒸汽机、铁路海洋蒸汽机和电报机系统的发明,航行船只的建造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交通运输方式逐渐适合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铸造、焊接、切割、打钻、成型大量的铁,相应地需要庞大的机器,对制造业时期生产方式而言,这是完全不够的。”“纺织机和织布机的制造业也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由于这些机器是由机器制造的,机器制造业又反过来影响铁铜的采矿业;因此,纺纱革命的结果必然导致整个产业革命。”[1]金属加工和煤、铁、锡、铜开采振兴了,产生了新的交通工具、公路和运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在“1.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制造业的到来,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商业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是靠战争、保护性关税与禁令来维持的;而早期的国家关系,是全面联系的自由贸易关系;从这时起,贸易开始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性……”美洲大陆的发现和东印度航线,扩大了交流范围,从而推动了制造业和生产的运动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市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世界市场在形成之初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制造业和商品贸易是其核心内容,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扩大是推动世界市场产生和形成的直接动力。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世界市场视为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这是马克思所使用的世界市场的“第一种概念”。在这里,马克思把世界市场看作是国际流通过程的一个因素,看作是国内市场向国外的延伸,它是在各国国内市场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界限扩充到世界范围的结果,因而是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长期竞争中,不同的国家瓜分了开放的世界市场。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银可以出口,并出现了货币贸易、银行、国家债务股票金融得到了发展,而制造业处于了次要的地位。“尽管有着关税保护,大规模工业还是使得竞争到处都出现了……交通方式与现代市场的确立、贸易的细分使所有的资本转换为工业资本,也因此加速了货币的流通(产生了金融体系)并且导致资本的集中。普遍的竞争使每个人都去最大限度地强化他的活力。竞争尽可能地破坏了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使它们成为明显的谎言。竞争第一次使世界历史畸形发展,它使所有文明国家及其子民依赖于对整个世界的欲望满足,从而破坏了先前分隔的不同国家的自然排他性。竞争使自然科学屈服于资本,并且剥去了劳动分工自然性的最后一丝伪装。总之,竞争破坏了所有自然的特性,乃至劳动的特性,并把所有的自然关系变成了货币关系。”[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世界性扩张是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与发展只有在世界市场中才能得到全面的解释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往来、相互依赖所代替。在这里,马克思用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和总体。在世界市场的“第二种概念”中,资产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用世界市场表示在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和,世界市场成为一个最大的总体概念,“第二种概念”更能突显出世界市场的本质。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从而自行无限增殖以及内在的扩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系统地从资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条件来揭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根源在于资本的本性,是资本自身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