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还没有到来。马克思认为,垄断不过是资本集中的极限状态。......
2023-07-26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考茨基把恩格斯危机理论的两个方面分离开来,提出一个长期生产过剩趋势理论和一个建立在市场无政府状态基础上的危机理论,两者相互联系。考茨基将生产过剩理论改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趋势理论。他说:“震撼世界市场的现代的巨大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结果,而生产过剩又是与商品生产有必然联系的无计划性的结果。”[25]恩格斯认为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各由不同的规律所支配,所以两者之间的背离也就是系统性的。考茨基并未像恩格斯一样,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结合起来,而只是和“与商品生产有必然联系的无计划性的结果”联系起来。这样,生产的周期性扩张便不再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规律的表现,而是由市场的发展所驱动的。
虽然在《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对工业危机的讨论中,考茨基并未提及消费不足问题,而只是强调生产过剩,但其理论所隐含的基础却是消费不足论。考茨基指出:“生产量超过需要量的这种生产过剩,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可能发生。但是,如果生产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那末,这种生产过剩当然不会带来危害……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商品生产(在它的发达形式下)的前提是任何人都不是为自己生产,每一个人都是为他人而生产。每个人都必须购买他所需要的东西。但是,社会的全部生产却不是按照计划布置的。恰恰相反,每一个生产者都要自行估计社会上对他所生产的商品的需要量有多大。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之下,生产一超过物物交换的买卖这个低级阶段,除了货币商品和贵金属的生产者以外,谁也不能在售出自己的商品之前预先购进任何商品。这就是由危机所产生的两个根源。”[26]考茨基认为,当商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成为主导,因此对他人需求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危机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考茨基对经济危机的这一解释实质上是在市场供求的比例失调论,仍然局限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内。这种“原始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已经和恩格斯的生产过剩理论相去甚远。
虽然考茨基把危机的根源归因于市场的无政府状况,但是他认为卡特尔不能消除经济危机。这一观点与伯恩斯坦针锋相对,伯恩斯坦把卡特尔、信用制度、交通工具的完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提高等等当作资本主义的适应工具,认为这些现象缓和甚至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防止了矛盾的展开和激化,由此消除危机。考茨基认为卡特尔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原因有二:一是利用卡特尔来调节生产,前提是卡特尔必须控制一切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在国际范围内组织起来,但国际卡特尔是不容易组成的,而且也难于彻底维持下去;原因之二在于如果普遍组织卡特尔,结果是每一个卡特尔都力求尽量少生产商品,以提高其价格。每个卡特尔一方面尽量少生产商品,另一方面又竭力迫使生产它所需要的商品的其他卡特尔生产过剩,结果还是要发生危机。他举例指出:“假如几个铜矿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缩小铜的生产,把铜的价格提高。这样做的结果将会怎样呢?这时,在炼铜企业的工业家中,有一些人将停止自己的生产,等待良好的时机;另一些人就会竭力用其他金属来代替铜;其余一些人则购置获自办铜矿,以摆脱对铜矿卡特尔的依赖。到了最后,铜矿卡特尔就要瓦解或破产,结果就出现危机。”[27]
但是,考茨基又说:“只有把所有的卡特尔联合成为一个单一的卡特尔,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生产资料都集中在这个卡特尔手里,换句话说,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确实废除,成立卡特尔才能消除危机。相反地,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一天,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28]这一结论,与前文考茨基关于危机根源于供求比例失调的分析相联系。考茨基认为危机的产生直接源于市场的无政府状态,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市场无政府状态的原因,因此只有消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从根本消除危机。这样看来,前文考茨基关于“危机所由产生的两个根源”的分析仍然只停留在现象层面。那么,考茨基的这一观点与恩格斯把危机看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趋势的观点完全一致吗?后来考茨基把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卡特尔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思想,发展成为他的“超帝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造成一种幻想,似乎只要把一切国际卡特尔结合成唯一“超卡特尔”,就可能使各国的资本家达成协议,调和他们的利益,并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战争。列宁曾指出“超帝国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危险性,指出考茨基只抓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垄断的发展和垄断之间联系的加强,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有关垄断金融资本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研究的文章
考茨基对经济危机的这一解释实质上是在市场供求的比例失调论,仍然局限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内。这种“原始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已经和恩格斯的生产过剩理论相去甚远。虽然考茨基把危机的根源归因于市场的无政府状况,但是他认为卡特尔不能消除经济危机。这样看来,前文考茨基关于“危机所由产生的两个根源”的分析仍然只停留在现象层面。......
2023-07-26
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学者福斯特认为,所谓的“积累悖论”是垄断金融资本发展及引发一系列经济危机的根源。过度积累的趋势造成了成熟的垄断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长期停滞。“积累悖论”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如何打破“积累悖论”做出正确的回答。......
2023-07-26
研究者应该选择有价值、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认可的材料为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笔者认为这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的核心任务。准确地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是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客观性解释,二是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思想。打着各种旗号的对马克思思想的肢解也并未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因为不符合第一个条件。......
2023-07-26
政治倡导和理论研究互为助力,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成果较为丰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都是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2023-07-26
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本质以及影响,强调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主导性地位及其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在当代,垄断金融资本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醒我们,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并未过时。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并未预见到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复杂性。......
2023-07-26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找准话语对象,确定共同话语,选好话语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大众化的首要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正经受着挑战。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科学,是对历史和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客观解释。只有以现实问题为动因,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好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理论成果的伟大作用,才能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023-07-26
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资本增殖,这时货币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样,马克思就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的本质做出了阐释: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马克思还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