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

【摘要】: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论述的最关键的思想,即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实物经济与国际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之间的矛盾。金融自由化政策及其导致的金融扩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矛盾的集中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普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经济危机集中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一切矛盾。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论述的最关键的思想,即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而实际上,一方面是真正的私有者,另一方面是没有财产的……无产者。这种对立日益尖锐,而且必然会导向危机。”[11]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的暴露出来,而在局部的(按内容和范围来说是局部的)危机中只是分散地、孤立地、片面地暴露出来。”[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是一般生产过程,它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对抗的社会规定性,这种对抗性是该过程贯彻始终的特征。“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常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为它自己提供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前提,也就是说,一旦它发展起来并在与它相适应的关系中发挥作用时,它就连同它的条件一起被作为前提。”[1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生产力水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格局提出的社会化要求愈益强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中去应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垄断金融资本时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实物经济与国际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由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引申而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马克思按照部门将资本划分为三类:产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商业资本。希法亭认为,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分离,这是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经不存在。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意味着资本的统一。以前分离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领域,现在被置于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的指导之下。为了缓解生产不断扩大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促使生产过剩在金融扩张以及经济泡沫化中得以虚假地解决。这反而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过剩危机在金融泡沫的冲击下变得愈加严重,实物经济和符号经济严重脱节。马克思认为:“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14]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刺激了金融投资活动。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日益演化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符号经济系统。金融自由化政策及其导致的金融扩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应当说,金融自由化的苦心没有白费,金融扩张以及经济泡沫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矛盾,但是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制造了新的矛盾。金融扩张使西方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透支经济”。没有实物经济支撑的“透支经济”迟早会发生信用危机。金融危机本身可以被看作金融利润向实体经济领域潜在的停滞性增长的某种“均值回归”,造成了数万亿美元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抵制生产停滞的主要手段的金融化危机。从2007年9月到2009年3月的18个月里,全球财产蒸发掉50万亿元,包括了7万亿的美国股市财富和6万亿的美国房产财富。到2009年3月份早期,按通胀率调整后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跌落至1966年的水平。[1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的暴露出来。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矛盾的积累和发展,推动这个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恩格斯认为,危机暴露出资产阶级无力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而随着社会对生产力的占有,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普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经济危机集中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一切矛盾。一方面,危机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失业、贫穷和疾病等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又会激起工人更大的反抗,推动无产阶级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力图将危机理论建立在更有力的基础上。罗莎·卢森堡和鲁道夫·希法亭却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分裂为“消费不足论”和“比例失调论”两个阵营打下了基础。一开始,这两种理论并非互不相容,“消费不足论”被视为“比例失调论”的一个特例。然而,经过20世纪20年代,两种理论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到20世纪30年代,“消费不足论”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而“比例失调论”则被贬为主张社会民主主义改良的异端。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初,正统理论是一种比例失调论,认为市场的无政府状态是危机的原因。到了20世纪30年代,消费不足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正统理论。20世纪70年代期间,利润率下降论又成为规范的危机理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一般都将占支配地位的理论看作马克思的正宗理论,并有选择性地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某些论述来支持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