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资本增殖,这时货币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样,马克思就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的本质做出了阐释: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马克思还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
2023-07-26
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争论也最广泛、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直到今天还在进行。争论的发展表现为一个时起时伏、逐渐深化的过程,在20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马克思主义学派内部就有人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抱有不同看法。例如卢森堡就对这个规律持怀疑态度。另一位德国女经济学家娜塔莉·莫兹科斯卡在1929年也认为,生产率的普遍增长必然导致投资货物的价格下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被缓和,剩余价值率也会更快提高,因此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是必然的。与此同时,另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竭力维护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下降的命题,如希法亭和格罗斯曼等人。这个时期的讨论还是初步的,专门的著述不多。随着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到来,这一争论也暂时沉寂下来。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1942年,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发表了《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也出版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书同时对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提出了严厉批评,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广泛争论。这一争论由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吉尔曼1957年发表的著作《利润率下降》而更加深入。1959年初到1960年初,美国理论刊物《科学与社会》开辟专栏,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发表意见讨论吉尔曼的著作。这次讨论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地把争论推向前进了。讨论从单纯的抽象理论分析发展到数学方法的论证和历史统计的经验证明。特别是吉尔曼的专著,计算了美国制造业近百年的统计资料,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第一次进行了长时期的经验检验,并对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作用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
第三次高潮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出现了滞涨。随着危机问题的讨论重新兴起,围绕利润率问题的争论再一次活跃起来。和大萧条时期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左派经济学家把利润率下降趋势置于危机理论的中心地位,包括大卫·耶菲、曼德尔和赛克等。这次讨论的深化表现在:通过一般理论分析日益结合方法论来探讨,数学论证和实证分析大大增多,利润率变动的研究不仅考虑到宏观经济后果,而且涉及微观基础;不仅考虑到长期趋势,而且也涉及周期性波动。美国的理论刊物《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在1972年和1986年出版的危机问题专刊,大量涉及利润率下降的利润分析和经验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论述到利润率下降问题的文章和著作,其数量之多、分析之深,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进入21世纪之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迅速地发展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从发达国家向周边国家蔓延,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侵袭,并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长期衰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阵营中,就利润率自80年代初以来是否仍维持下降趋势、当代金融危机是否发端于利润率长期下降这一问题,再一次产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利润率显著下降,而1982年至2001年期间利润率并无持续反弹的趋势,因此利润率下降是2007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克里斯·哈曼、安德鲁·克里曼、弗朗索瓦·沙奈、阿兰·弗里曼和路易斯·吉尔等。另一方则认为,利润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持续上升,并几乎完全恢复了其前一阶段的下降水平,所以利润率与对金融危机的解读关系不大。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主要是米歇尔·于松、热拉尔·杜梅尼尔、多米尼克·列维等。双方以西方一些左翼刊物及网站为媒介,撰写专门的争论文章或研究笔记进行争论。标志性的回合即如2009年6月于松题为《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战性文章,及哈曼2009年10月的回应《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都是教条主义:答米歇尔·于松》,以及克里曼的《言词之师:就当前危机的特点答米歇尔·于松》。于松又专门写了《关于利润率的争论》一文就双方的一些基本分歧再度申明自己的见解。这场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可观察的经验现象的利润率趋势的问题,分歧主要来自对计算方式及其要素的不同理解与选择;其次,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理论问题;最后,在上述背景下,应如何理解危机的本质。[39]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简称MEGA2)第二部分全部出齐,该部分收录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全部准备材料,共计15卷(23册)。基于MEGA2文本的研究,海因里希宣称马克思不仅已经放弃了利润率下降理论,而且实际上没能建立起完整的危机理论。海因里希的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有学者指出,过分夸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修改,甚至宣称恩格斯背离了马克思,是不负责任的。马克思并没有放弃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无论在理论还是经验上,都可以证明马克思的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基本已经完成了危机一般理论的建构,结合现实发展一个具体的危机理论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努力。[40]
一个世纪以来的长期争论,焦点集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利润率的长期变动趋势究竟如何,是否存在马克思所论证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否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二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否必然引起一般利润率下降?各种理论观点和论证方法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这两个根本问题。
有关垄断金融资本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研究的文章
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资本增殖,这时货币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样,马克思就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的本质做出了阐释: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马克思还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总资本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
2023-07-2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一度成为政治的“婢女”,意识形态功能彰显,自主科学形态不足。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因其承担的理论功能、所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综合性,实际上代表了一项高强度的学术研究范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承担着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与理论建构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理论上的诠释与解读也必须是深刻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2023-07-26
[27]有学者指出,各国学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以当代现实情境下的研究回答对马克思的质问。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而有应用就必定有淘汰。可见,坚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马克思的整体性不仅是客观解释马克思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必要前提。......
2023-07-26
考茨基对经济危机的这一解释实质上是在市场供求的比例失调论,仍然局限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内。这种“原始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已经和恩格斯的生产过剩理论相去甚远。虽然考茨基把危机的根源归因于市场的无政府状况,但是他认为卡特尔不能消除经济危机。这样看来,前文考茨基关于“危机所由产生的两个根源”的分析仍然只停留在现象层面。......
2023-07-26
[8]这一观点比较客观地概括了西欧北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之间的区别。拉美一直存在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左翼学者群体。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依附问题是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一些拉美国家中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近年来,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现出对本国发展的一种新思考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种新探索。......
2023-07-26
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学者福斯特认为,所谓的“积累悖论”是垄断金融资本发展及引发一系列经济危机的根源。过度积累的趋势造成了成熟的垄断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长期停滞。“积累悖论”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如何打破“积累悖论”做出正确的回答。......
2023-07-26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表明,资本的扩张本性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揭示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市场而独立存在。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还指出了世界市场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这是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又一基本结论。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金融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