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货币危机与信用危机的产生机制及其研究

货币危机与信用危机的产生机制及其研究

【摘要】: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的形式下,买和卖同时发生,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买与卖的行为不同步,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生产相对过剩是消费相对不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也就是说,收入对需求的约束软化了,可以提前用未来的收入来消费。但是,一旦这个“未来”到来的时候,很多人还不起贷款了,信用体系就破裂了。

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的形式下,买和卖同时发生,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特别是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W—G—W)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买与卖的行为不同步,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生产相对过剩是消费相对不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消费是分配结果的体现,收入差距的变化对消费具有直接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推动了消费品结构升级替代的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逐步拉开的收入差距,为改变消费结构、加大高级消费品的比例提供了一定的拉力。但是,当经济发展带动经济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的继续实现就不可能依靠一部分高收入者对高级消费品的消费来带动了,而是要求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高级消费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严重地制约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西方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金融化倾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统计的小时实际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比如房子)要卖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金融创新,结果是把不足的有效需求放大。金融化倾向通过放大需求维持增长,让没有钱的人假装有钱来买房子,最后泡沫就破了,这就是过剩危机的直接导因。

为了刺激大众的需求,为了提高有消费需求人群的支付能力,信用手段产生并扩展开来。也就是说,收入对需求的约束软化了,可以提前用未来的收入来消费。但是,一旦这个“未来”到来的时候,很多人还不起贷款了,信用体系就破裂了。银行金融机构一旦崩溃,社会经济将一团大乱。企业借不到钱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这都是其次;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债券的价格大跌,很多人的财产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