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成果

乡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成果

【摘要】:直到1992年卫生部提出“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的政策后,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被推向了市场,接受市场化竞争浪潮的洗礼。由此,卫生政策的导向转变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化管理,并且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大幅减少,并且补助经费的分配也是按照市场化最终结果来进行的,这样在弱势地位的农村乡村两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很难得到国家财政投入方面的支撑和保障,更多财政补助流向了县级医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强调市场化为发展导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顺应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国家财政在卫生领域的投入逐步减少,1985年医疗卫生系统正式启动了市场化改革。按照“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思想,政府给政策不给资金,并允许药品销售价格15%的加成率,以弥补政府投入补偿的不足。直到1992年卫生部提出“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的政策后,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被推向了市场,接受市场化竞争浪潮的洗礼。由此,卫生政策的导向转变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化管理,并且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大幅减少,并且补助经费的分配也是按照市场化最终结果来进行的,这样在弱势地位的农村乡村两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很难得到国家财政投入方面的支撑和保障,更多财政补助流向了县级医院。

在鼓励创收的大背景下,各级医疗机构普遍推行责任承包制的分配制度,医生的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在“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经济激励下,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药品价格失控[3]。尽管当时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自然使得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分离开来,并逐渐形成了“重医轻防”的格局。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基层医疗机构也只能将工作重心转向营利的医疗服务,导致本来各司其职的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展开激烈的同质性竞争,系统分工的格局被扰乱。由于过度竞争,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间增强了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诉求,原来三级的分工协作体系无法实现,随着合作医疗的解体,转诊机制也无法实现,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和相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间都形成了竞争,原本有序制度化的连续诊疗过程变得荡然无存[4]。上级医院由于利益驱使,缺乏将康复期病人下转的动力;同样,基层医疗机构的由于业务能力上的弱势,也无法有效的对接下转的病人,最终结果就是导致连续医疗服务链的中断。虽然2003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希望通过经济激励来引导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但由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弱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转诊手续烦琐复杂和新农合按项目收费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农村卫生服务提供“自由择医,服务碎片化”的无序格局依旧没能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