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成果

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成果

【摘要】:然而,西医主导观点强调任何生物学问题都必须以物理化学的科学观点进行客观解释,也就是必须对生物问题进行物理化学的还原,便形成了生物医学上的还原论。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下,机械的医学还原论思想主导了人们的健康观,导致了过去对于健康、疾病、自然、社会的机制理论存在严重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将生物和社会的关系看成了简单的机械运动。

为了应对服务提供的碎片化所导致的服务割裂,急需针对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整合卫生服务提供的各个环节,从而将服务转变为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全方位、系统、连续的提供模式。卫生服务整合是就应对该调整的一种模式策略,其主要涉及医学整体论和组织网络理论,以上两大相关理论基础分别指导了服务提供的患者需求导向和依托医师团队服务模式的转变[27]

1.医学整体论(Holistic Medicine)

由于人类不同文明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哲学背景差异导致不同文明对于健康、疾病、社会、自然的看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认同有很大区别。中医历来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的健康,利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将人与环境,人与精神融为一个大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健康的概念,较早就形成了朴素的医学整体论。然而,西医主导观点强调任何生物学问题都必须以物理化学科学观点进行客观解释,也就是必须对生物问题进行物理化学的还原,便形成了生物医学上的还原论。整体论的观点注重体系的功能与关联,属于有机和系统的思维;还原论的观点更加注重元素和结构的分析,具有机械和片面性[28]

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下,机械的医学还原论思想主导了人们的健康观,导致了过去对于健康、疾病、自然、社会的机制理论存在严重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将生物和社会的关系看成了简单的机械运动。因此,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卫生服务的提供仅仅以诊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环节的重要性。直到恩格尔(George L.Engel)于1977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人们才真正逐渐意识到了整体论在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的重要性,该医学模式真正从人的整体健康角度来思考疾病的产生原因,强调了健康的整体观和卫生服务提供的整体性。该模式指出人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良好适应状态,疾病的产生是一系列因素影响的结果,呈现多因多果的复杂关系。该模式扩展了健康的内涵范畴,利用整体论的观点阐述单纯的诊疗的卫生服务提供模式无法满足病人多元化的卫生需求,必须结合多学科系统的从卫生服务提供的关键环节入手,在全面系统思考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基础上,提供病人真正需要的连续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卫生服务整合的观点无疑是医学整体论的一种回归,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整体健康观的理想实现路径[29]

2.组织网络理论(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所谓组织网络理论,是指由于长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组织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依赖于互信和互惠关系的较稳定合作状态,并在遵守契约、职责和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决策和协调合作,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风险分摊和知识共享,在满足对象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30]

该理论跳出“看得见的手”(官僚制)和“看不见的手”(市场竞争)的二元选择,试图通过组织间的“握手”行为来指导分析组织的生产与发展问题,并将网络信息化作为握手的最佳途径。由于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分配,服务的综合系统性,加上办医主体的多元化等一系列特征,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复杂系统,卫生系统需要转变以往刚性的层级结构,进行动态分工和知识共享的网络构建,形成战略联盟,从而弥补自身的资源不足,利用闲置资源避免重建浪费。如今在慢性病和精神卫生的防治方面,社会对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整体性具有强烈的需求,促成了许多提供整合型卫生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

应该注意的是,不同服务性质、业务层级、规模大小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服务网络整合,需要把握行政调控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的适宜边界。因此,机构间需要在长期的合作和联系中逐步形成互信和互惠的观念,并在协商、谈判、博弈的过程中明确组织职责、服务规范和临床路径,最终建立起动态稳定的机构间网络行为模式及其服务协同机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