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回家乡建图书馆:专业公益从业者的想法与期待

回家乡建图书馆:专业公益从业者的想法与期待

【摘要】:骑自行车,从有为所在的文化路215号出发,一路朝南经过卖地瓜卖大饼的小摊、穿过放学的学生的自行车流,来到海游桥。2017年初,“掌上三门”新媒体中心、名家油画工作室、三门县摄影家协会与有为一同入驻“文创一号”。有为是“文创一号”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设施的主要管理与协调者。之前在文化路旧馆的四年半时间里,馆内的清洁工作全部由馆员来负责,有的时候志愿者也会帮忙。

骑自行车,从有为所在的文化路215号出发,一路朝南经过卖地瓜卖大饼的小摊、穿过放学的学生的自行车流,来到海游桥。与桥连接的另一边是热闹的老城区。无须过桥,在海游桥头右转,沿着桥下的珠游溪一路向西,跟着溪水在路径图上画出一个锐角。大约10分钟后,对岸有座小山,山上有个小小的凉亭,这小山便是西山。而此岸,溪水把人从城东,带到了城西。

带到了西区大道4号。

4号是一座白色的独栋两层小楼,周围绿树青草环绕,电子地图上显示这里是“珠海湾公园”。从小楼旁边沿着石阶而下,溪水静静地流向东海,在溪边远望,与西山相对,能看到小城参差的建筑群。线条柔和的山峦环绕着小城,山海之间的这座城总有一种平静祥和的美感。

这栋楼,就是2011年夏我和小山、麻俊聚会的龙虾馆。没想到,兜兜转转,龙虾馆关闭,这块地荒了四五年之后,我们几个回到这个地方,不是吃龙虾,也不再只是吐槽,而是要建一座图书馆

2016年下半年,经过163天赶工,这个占地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相当于有为旧馆3倍)的文化综合体最终落成,名为“文创一号”。小山照例是这一项目的总工程师,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两天往返于台州市区与三门之间,还发动了亲朋好友,又成就了一座有为历史上的建筑大作。

2017年初,“掌上三门”新媒体中心、名家油画工作室、三门县摄影家协会与有为一同入驻“文创一号”。有为是“文创一号”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设施的主要管理与协调者。

新馆大门是一扇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大铁门,质地厚重,关上,就像是护着它里面整座建筑物、整座精神宝库,开着,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据每天要开关门的馆员说,像不像书没看出来,厚重的确是厚重。扳开闩片,拉出栏杆,再两边向外一起打开,一整套动作下来,打开这扇门简直像一艘船就要起航。

从大门进去,先是一道门廊,再接着是门厅。有为的“精神标语”也从文化路215号搬来了这里,一块字牌贴在门廊里,博尔赫斯对每一个进来的人说“在我心中,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马丁·路德继续和我们一起种树,“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走出门去,种下一棵苹果树”。在两位名人的注目下,终于能进入新有为的内部。

原本躲在角落的绘本区这次终于扬眉吐气,在本地企业海啊集团每年的定向资助下,正式成长为绘本馆。天花板上吊着云朵灯,每时每刻都能白云飘飘,云朵底下的小读者们拥有了蓝的、粉的、绿的小桌子与小椅子。绘本馆能容纳的书籍和读者,比以前增加了3~4倍。当初没有姓名,又做会议厅又当放映室的活动场地如今有了正式身份——小剧场,是讲座/会议以及其他活动的主要场地。

从小剧场门口右转,上二楼,就到了主阅览室。书架还是原来的书架。搬下书,拆开架,运上车,搬上楼,再组装书架,整理好书籍,书架和书回归到原位。听读者说,舍不得厂房老馆,最舍不得的是那一整面墙的爬山虎,舍不得在绿荫庇护下阅读的享受。其实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品种,能爬上墙的绿油油的藤蔓植物姑且都称它爬山虎吧。这叶子,夏天绿得茂盛,秋天落下之前先变得红红的,美美的,的确令人心动难舍。搬新家后,阅览室上了楼,不再有绿叶成荫,不过整整两面的落地玻璃窗,伴着山伴着水,应该又能吸引不少读者吧。

推开阅览室的后门,是一块开阔的平台,连通一方新的空间——梦想教室。与真爱梦想合作的社区梦想中心在这里有了实体空间。桌椅/讲台/软木板/投影仪/白板,一切组装、张贴准备就绪,再安上“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几个字。梦想教室成型了,这里将主要为小学高年级同学提供社区素养课程,也是各个学习型自组织的主要活动场地。

新馆寻址,有本地政府的帮助。新馆成型,更是靠着许许多多捐赠人、义工、读者的支持。新馆建设总投入约246万元,其间,有为图书馆收到社会捐赠95.68万元,实物捐赠约14.2万元。搬物搬书等大大小小的整理组装的体力活,单凭馆内5个姑娘,实难完成。但有为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选3个周末从上海杭州来到馆里,本地义工调动了好几家企业的车辆、工具,真是一呼百应……搬馆,就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完成了。

不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中并不如它流传的那样永远充满着热腾腾、暖乎乎的人情味。

“好了,我们上面已经打扫好了!”某一天,我、我妈老蔡以及发小毛慧慧等资深义工打扫完二楼的阅览室,已经将近晚上十点。打扫完二楼,我们准备继续清洁楼梯。这时候,有馆员从办公室里出来,打算下班,看到我,又一次建议:“还是请一个清洁工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他们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9点。我也知道,既为了新馆顺利打开局面,吸引周边新的读者、义工,又要在新馆各种琐碎杂事下,让每年的常规项目正常运转,对馆员们来说,加班完全不稀奇。清洁这件事,已经微妙地横在馆员心中很多天了。也有馆员明确并生气地表示:“我是来做项目的,不是来做清洁工的。”

之前在文化路旧馆的四年半时间里,馆内的清洁工作全部由馆员来负责,有的时候志愿者也会帮忙。扫地、拖地板、清洁厕所的大任,她们统统得揽下来。几个女孩子,轮到扫男厕所时,硬着头皮也得扫。那时候馆小,还能勉强支撑,清洁打扫就像在自己家里做家务,有时候还能误打误撞成为一场团建活动,志愿者们挥洒完汗水,成就感、认同感噌噌上涨。

换到新馆后,地方大了很多,来往的人更别提多了多少,项目也的确越做越多。不论清洁难度还是工作时间分配,都让人为难。怎么办呢?我也很纠结。我第一次给出的方案是:“我们先自己做,安排义工做。咱们一个公益机构请保洁,难免会被认为太奢侈了,没把钱花在对的地方。”

现在,要做的项目多了,全职馆员也多了,义工的数量也更多了。力量在壮大的同时,让大家为难的时刻也日积月累地多起来。“为难又往往来自公益约束,或者用更大的词来说——道德约束。”

老蔡曾朴实地说:以前有为是家里养的姑娘,大家都觉得挺好看也挺能干。现在有为成了“大家的”媳妇,生活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成了焦点。

“想赚钱别来做公益啊!做公益就是要无私奉献的,做公益怎么能想着赚钱呢?!那我做了这么多年志愿服务,岂不是替你们白干活?”常会听到人们这么说。有时也被问道:“你们好有爱心、好有理想啊,可没有收入来源怎么生活呢?”

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行业规定也给专业公益从业者设置了不少限制。201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的《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税务登记所在地的地市级(含地市级)以上地区的同行业同类组织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简称“两倍工资限制”)一旦超过,公益机构就会失去免税资格。即便是捐赠人定向捐赠,基金会也无法给员工提高工资待遇。资深公益人李劲曾任壹基金秘书长,现任三一基金会副理事长,他非常形象地形容这些规定是让公益人“戴着镣铐跳舞”。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规定有一个潜在假设:全职公益人必须接受薪酬待遇与付出的不一致。没有哪个行业有这样的薪酬上限要求。而这样的要求,几乎灾难性地导致公益组织很难招收、留住优秀的员工。

低薪酬大大降低了全职公益工作的吸引力。做公益确实可以实现理想,组织也确实更有温度。但现实待遇如果上不去,理想与温度注定只能支撑一时。不少从业人员也把公益当作一个中短期人生项目,而非终身可以从事的事业。一名新晋全职人员经过两三年培养后,个人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因为政策限制导致薪酬无法提升,就有可能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公益组织人才供需发展报告2016》显示,20~25岁的90后年轻人是公益领域中的主要从业者。

而执行人员的流动性强,机构很难留住人,也招不到能力强的人,又进一步限制了组织发展的专业性。待遇低一流动性强一专业性弱—筹款难一待遇低,这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可以请义工来完成呢?

在有为,义工确实是支持馆内工作的一大力量,我们目前有许多义工参与前台借阅、绘本阅读、素养课、冬/夏令营等工作。但是,义工是需要全职员工去调动、培训与维护的,这些都需要非常专业的统筹、策划、沟通能力。

另外,如果完全都用义工,服务时间不能保持稳定,且服务专业性也很难保证。有一些比较随性的义工会临时通知我们:“今晚我有事不来了!”也有一些义工认为,如果以劳务费的形式达成契约,那是必须要遵守约定的,但是志愿活动是自愿参加的,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

所以,全部依靠义工所做的项目,与有全职员工引导、支持的项目,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定位为教育机构的有为,我们对于项目的完成要求高、维度多,这更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高要求。

在公益行业,一专多能的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大量的公益机构都少于10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务、行政、人事、筹款、传播、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往往是一个人同时兼着几个部门的工作。所以,对专职人员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很高。

您看,公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是好事,但如果做公益的人自己反倒成了需要帮助的弱者,成为“苦行僧”,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来做公益呢?

我得承认,对公益行业的这种误解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理事会对有为前几年的管理,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不少道德与认知障碍。有为在刚刚建立的前3年,员工入职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是大大低于本地平均工资的。一方面是因为理事会成员及核心义工自己都是“无偿义工”,每年还要为图书馆提供捐赠,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惯常的理解:公益行业从业者的工资如果太高,会有违公益的初心和机构的宗旨,也会影响机构声誉。

而更多地了解了公益行业的现状及从业者的诉求之后,我们逐渐提高了待遇,也引进了更为全面的衡量能力、贡献的指标,目前全职员工的平均工资与本地水平相近。

除了待遇与福利,我觉得公益人比较反感的也许是这样一句话:“你不是做公益吗?你就应该加班、不要钱、不用高档手机、不化妆……”

听到这个“做公益……应该……”句式,一种“被绑架”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我认识的一位资深公益人曾这么说:“我可以把工作当理想,但工作不能要求我把它当理想。”是的,以理想之名,要求全职公益人放弃其他一切,往往就碾碎了大家的理想。

我们在内心还是期待有一种逐渐更新的公益文化:让公益成为一份真正的职业,给予职业公益人与其能力匹配的待遇。同时,公益人与非公益人都减少对“奉献爱心”的需求。如此,公益这个行业才能更专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我也期待专业公益人可以有一种反脆弱的能力、坚持的能力。

社会认知不可能马上改变,公益行业薪酬低也是一个现实。如果确实内心对物质生活要求比较高又或者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可能短期内也不适合进入公益行业。但公益这个行业,也确实有商业机构无法获得的社会尊重、利他主义的价值感,这也是一种回馈。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们需要成熟的工作方式,遵照公益行业的规则来做专业的工作。要合规,也要有专业能力向社会证明机构的产出。有一类观点觉得公益只是做好事,至于做到什么程度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这类观点通常也完全反对考评、绩效。还有一类公益人强迫式地以天下为己任,天天加班,无视身体健康。这两类恐怕都不可取。

公益人需要正视自己的需求,有正常的物质需求,有工作成就感的需求,也有获得社会认同的需求,这无须回避。同时,我们也可以发展出更成熟的钝感力,懂得抓大放小,分辨轻重点,哪些可以妥协哪些不可以妥协。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培养这种智慧,得培养出一个“胖乎乎的弹性”。

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必然不会马上改变。公益人需要有韧性,在工作与时间中修行与精进。有为,不在于当下的说与为,更在于“坚持不懈”的作为,在于我们不断的努力。用自己的实践去影响人。坚持,比一时之间的振臂高呼,更深远。

而我呢,在公益圈混了一段时间,也有了一些做公益的“自觉”。做有为之后,我非常在意自己在公众尤其是政府面前的衣着打扮。用图书馆自出的帆布包、穿优衣库、除掉钻戒、指甲颜色改为浅色、捐赠金额改为以多少本书来衡量……这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变化,而是在被人提醒之后,逐渐意识到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而至于请不请清洁员这件说起来又小又大的事,最终在有为的解决方案是:请钟点工阿姨做清洁,让馆员能多点时间成为专业的公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