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初中生合作,为社区建图书馆

初中生合作,为社区建图书馆

【摘要】:之后,他瞄准了一家机构——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找到了“网友”刘泓,毅恒挚友的秘书长、创始人之一。从年资和经验上,毅恒挚友似有为的兄长。考虑到毅恒挚友在冬/夏令营项目上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我们计划和毅恒挚友合作办营,正式“结拜”。2015年夏天,有为和毅恒挚友首次合作初中夏令营“社区行动家”。它们被什么影响?

“我觉得图书馆可以更多地承担起公共文化平台、交流平台的功能,学生、家长、老师,这些关注教育的人,能够以这个平台为纽带相互交流、沟通。”

这句话出自数据狂人、图书推荐达人朱辰之口。有点惊讶吗?

倒也不。

阅读书籍是翻看“浓缩的精华”,对我们当年的小镇少年来说,当然是获得新知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方式。不过,当女人俱乐部的成员张罗起一期又一期的会员活动,组织攀岩,分享自己纯正播音员功力以及手工制作口红的绝活儿的时候,她们不也正在交流中、在参与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吗?

女人俱乐部里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图书馆有活儿,她们都能一呼即应。她们能为本地社区贡献半边天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象过,稚嫩的初中生与成年人主宰的社区公共生活,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直到,朱辰找到一个“网友”。

自从接手了有为的青少年活动工作,朱辰就一直琢磨那帮“熊孩子”。古人早说年轻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几千年流转,上一代对下一代说得最多的一条人生经验是:“你长大就懂了,这都不是事儿。”十几岁的年龄,真的愁吗?他们焦虑的是什么?为了什么发愁?年轻人的忧虑不值一提吗?很多问题在朱辰脑海中不停地打转。

破解之道有两个:其一,向内探寻。阅读也好,听听过来人的私人经验也好,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后,年轻人或许发现自己的“愁”并不在极端的、打死结的位置。其二,向外突破。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获得新身份和新启发,或能给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们,到更加广阔的世界探索时一点勇气。

于是朱辰全网搜索帮手,想做那第二件事——社区探索、项目式学习、社会化学习……总之,轮着关键词搜索。之后,他瞄准了一家机构——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毅恒挚友”,英文名为PEER),找到了“网友”刘泓,毅恒挚友的秘书长、创始人之一。

毅恒挚友成立于2007年,常年在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甘肃、吉林等地服务,为县城高中的青少年提供冬季、夏季项目,类似于有为每年寒暑假组织的冬/夏令营项目。从年资和经验上,毅恒挚友似有为的兄长。朱辰和刘泓头一回见面,就在员工宿舍二楼的厨房里,喝酒畅谈至夜半。据朱辰说,这次深夜畅谈治好了他那段时间严重的失眠问题,让他睡了个安稳觉。

考虑到毅恒挚友在冬/夏令营项目上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我们计划和毅恒挚友合作办营,正式“结拜”。有为自主运营冬/夏令营3年,虽然每回营期结束,中学生营员们大多热泪盈眶表示收获满满万分不舍,但是,项目瓶颈也很突出——大学生志愿者越来越难招,一周的大开眼界之后,我们很难衡量,它究竟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刘泓是个有意思、有想法的大块头,思路清晰,行动力强。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求学多年。同是在外漂泊,我和他有相似的发现:我们似乎从来不认识、不了解自己的故乡

刘泓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

那时我扪心自问,我已经在美国旅居了6年,对我来说我的国家中国是什么样我并不清楚。我花更多时间尝试融入,尝试了解西方,尝试了解美国,去读来自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经典图书。我想起了当时在读《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他在外漂泊很久之后,认为自己需要回家,去重新了解自己的国家。

2007年夏,我有机会和友人们一起在湖南的邵东农村,进行我们第一次的毅恒挚友暑期夏令营。2008年,是我们和湖南西南部的苗乡城步结下十年友谊的开始。

但是当我来到城步的时候,感到很费解,因为我看到城步中心有广场舞,有一个破旧的新华书店和网吧,过了几年又修起了电影院,这个地方到底和我从小生活的武汉有什么区别?

但是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在这个看起来已经足够城镇化的县城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离广场不远处有一座废弃的孔庙,有数百年的历史;这里的人用民歌曲调唱苗人抗争的故事。但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些故事。因此我们机构花了十几年做了一件事——社区探索课程,和学生们一起重新走入故乡,通过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故乡。

2015年夏天,有为和毅恒挚友首次合作初中夏令营“社区行动家”。

“什么是社区?”“究竟是什么影响了社区的好坏?”

少男少女们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每天居住的小区、每天路过的街道、每天上课的学校。当这些地点不再仅仅是自己日常路线的地点时,它们是什么?它们被什么影响?

是人、物、公共设施、环境,还是政府机构?

一组10个营员左右,两个带队志愿者。营员们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写下一词一句。思考从这里起步。接下来的几天,志愿者们把社区调查的方法、采访他人的方式、分析数据等一一分享给营员。社区实践是这帮孩子们最爱的部分,“走喽走喽!”“00后”似乎根本不存在害羞、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的问题。他们带着志愿者传授的“武艺”,分成几组奔向各自课题研究的社区。

问街头摇蒲扇的老奶奶:“您住了多久?您觉得这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从卖夏季特饮草糊冻的叔叔那挖掘家乡故事:“您卖了多少年草糊冻啊?这个特产怎么来的呢?”

观察街头匆匆驶过的电动车,去向政府咨询,调研“为什么骑电动车戴头盔的政策很难推动”。

他们观察社区里的设施,去眼镜店,去健身房,去消防大队,去一切他们认为和一个良好社区的建设不可分割的地方。

有的小组发现“消防”被大家忽视了,于是在县城中心的公园召开防火讲座,怕大家无聊,他们准备了趣味问答。有的小组发现室外健身设备荒废,没有被好好利用起来,调查几日后,他们居然到河边步道,给路人、居民科普健身的益处,关键的是,普及这些公共健身器材的使用方式。因为通过问卷分析,营员们发现,原来大家对如何使用这些器材不得要领,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并非大家不爱运动

就像刘泓说的,通过社区探索,学生们发现自己的行动真的会对居民产生一些影响。

一场夏令营热闹、紧凑、忙碌。我常常只能匆匆现身讲几句激励的话语,持续远程关注。他们在夏令营期间发生的趣事,进行的创新,都令我羡慕不已。即使只是看看志愿者们的回顾手记,有预料之中的充实、愉快、难忘,也有不算令人惊讶的落差、挫败等复杂情绪。

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对整个夏令营要做什么是没有概念的。年龄小的孩子以为我们会和第一天一样玩游戏玩得很开心,有经验的孩子以为我们会和冬令营一样有各种分享。第三天的内容与前两天相比开始出现大的跳跃,而很多营员都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适应。第二天结束的时候我们当然会做总结,但是我们前两天好像隆重介绍了营规,介绍了社区小博士与拼图,介绍了团队,对活动的主题只是一带而过。当时我感觉,我处心积虑地带着他们发现新大陆,他们却连船都还没有上,还在不停地问我船长长什么样子。

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错了。我曾经想带给他们完美的课题,让他们能够记得起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我想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独立完成任务。确实,我高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他们在项目中的热情与投入度。当选中的课题不是他们最渴望的那个,我看到了他们妥协的眼神,坦白说,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跟自己妥协的。我开始发现朱老师说的是对的,他们也许不会记得这个课题的内容是什么,他们记得的只能是这样一种体验,这种快乐的体验会让他们有信心接下来自己去探索。我也发现如果实打实地去做好一个课题,我们的时间是多么仓促,那就让他们享受整个过程吧……

我认识的这群孩子,注意力和思维都很发散。他们处在对世界最好奇的阶段,接触的信息的丰富性又让他们的兴奋点很高。他们看上去很自我,但是在各种团队游戏与合作中又表现很积极,他们非常想要同龄人陪伴,一起玩耍、成长。他们的行为不断地在张扬自我与尊重他人间调和,一不小心就越了界,但绝对不是故意的。

我记得每次外出,我问最小的小姑娘“你累吗”,她都会说“不累啊”。

所以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我的小营员们一直都是小天使。

“××哥哥好有意思啊!”“××姐姐的耐心让我难忘”“我希望××明年还来!”“因为××,我想清楚了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看吧,在男孩女孩们念念不忘的夏天里,充满让他们念念不忘的年轻人。人与人的联结,在一杯杯草糊冻中,在一场场欢声笑语与离别痛哭中。但是,偶尔露面的“理事长”却总是与他们失之交臂。

身在一家公益机构,却无法享受一线的成就感与快乐,真的让我非常遗憾。

不论有为还是毅恒挚友,筛选志愿者都很严格。候选人要填写长长的申请表,除了常规问题,每一个人都会被逼问:“为什么来?”“来干什么?”“最喜欢的三本书、三部电影?”填写一次,堪比一场精神洗礼。

有赖于毅恒挚友与国内国际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其足够吸引年轻人的服务——学习体系,我们与毅恒挚友联合招聘时,总能收到不少名校学生的申请表,漂亮干净,令人难以取舍。

“如果你遇到挫折会怎么办?比如营员对你不以为然?”

电话面试那一头,是一个著名高校的男孩子。他的简历显示,其活动经历丰富,阅读趣味与活动主题贴近。如果没有意外,一定会被录取。来当志愿者的男孩子太少了,馆员们时时刻刻盼着有个男孩子调节一下性别比例。

“……我觉得没遇到过什么挫折,所以你说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男孩子一如既往地自信骄傲。

这边,面试官默默地把他简历上的对勾画掉,放入了未通过面试的文件堆。在我们的经验里,与中学生相处绝对不是一件“小儿科”的事情,许多事情也并非想得那么简单。

2015年,朱辰在项目报告里如此总结这一年的夏天。

营员在最后一天的分享会上邀请了父母、他们帮助过的人和在夏令营期间帮助过他们的人,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收获和数天来学习的一点一滴。在回顾的过程中,营员体会到夏令营课程的完整性,每组都拿出了认真的态度来分享和总结。分享会的气氛最终使营员意识到,一场夏令营除了外出好玩的体验外,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的思考,还有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快乐。那个时刻,我觉得前9天的困惑、压抑都得到了释放,也证明这场夏令营的教育意义不亚于它的趣味性。

总之,这次夏令营瑕疵和收获对半,横向比较起来,似乎我们在营员体验上还退步了(笑)。无论在以后的操作中是否还要做“服务学习”的主题,我认为我们都已经触到了本地初中生和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的极限,夏令营应该继续坚持以往参与和体验的宗旨,而教育宗旨的实现,应当更好地融入参与的乐趣之中。

感谢有为的平台和一帮优秀的朋友,支持我们在无限的疲劳和崩溃后,终于尝到了一点教育者的甜头。

有为夏令营的主题,一直包含向内向外两种主题: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社区、历史、文化……重新发现最熟悉却被熟视无睹的一切,然后,真实、热烈地投入生活的社区,为之思考,为之行动。这大概是最妙的青春期成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