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回家乡建图书馆-打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回家乡建图书馆-打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摘要】:最新的借阅数据显示,小书虫开始阅读《傅雷家书》了。“漂流书,就是把一本书放在公共场合,拾到的读者读后再漂给下一个人。”最终,我们决定这次先试一试,哪怕是用书来做一个三门小城信任度试验。这次漂流书活动,是有为首次,三门首次,似乎也是台州首次漂流书活动。首漂仪式在老城区中心的广场举办。这是我们对三门文化阅读、人民素质、公益理念的一次感性认识。

朱辰的第一轮数据分析让最受欢迎的书籍和书籍种类清晰地从万册藏书中浮现。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哪类人来到图书馆,取下一本本书籍,穿梭在截然不同的万千世界?

2014年底,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开馆两年半以来,图书借阅量累计达22315次,持卡读者总计1237人,四成以上读者在这段时间里借阅了10本以上书籍。有22位读者令人眼前一亮——他们历史书籍借阅量超过100本!这22位“大书虫”是什么样的人,偏爱“啃”哪些类别的书呢?进一步分析、挖掘后,朱辰发现,有为的核心读者TOP3(前3名)分别是“初尝阅读滋味的孩子”“为培养宝宝终身阅读的妈妈”“发现了精神宝库的读者”。

“舔”到书籍美味的小书虫,是大约在10岁上下、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在他或她的书单里,有《史努比漫画全集》《同桌冤家》系列等看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漫画。这些小读者还看了《德国寻宝记》,可以想象,少年时代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也许从此开始形成。最新的借阅数据显示,小书虫开始阅读《傅雷家书》了。

早早为孩子培养阅读兴趣的妈妈,会借许多许多绘本。也许,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会给孩子读《大熊抱抱》《存起来的吻》,在小朋友的要求下,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着同一只熊的同一个故事,直到小朋友香甜睡去。这只熊,也成为孩子梦中保护他对抗黑暗的勇士。也有可能,白天一有空,妈妈就抱着小孩,摇摇晃晃地读着《摇摇晃晃的桥》《托马斯和朋友一定有办法》。

第三类典型书虫,在小小的图书馆里能挖出很多宝贝。他们找出《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在书架间偶遇《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白鹿原》等,在历史和文学的时光走廊里参观、游历,读得不亦乐乎。他们可能是高中生?可能是老师?可能是……谁呢?

他们散布在小城的各个角落。可能是昨天晚上在隔壁面馆吃面,对面那个正在和朋友侃侃而谈的哥们儿;或许是今天早上,从图书馆门口匆匆而过,送孩子上学的年轻母亲。他们每天匆匆而行,爱读书也想看书,但却还没注意到,家门口就有一个图书馆。又或许,他们生活在县城的另外一个角落,偶尔去老城中心的新华书店买书,如果不是要修车、买木材或者运输回收的废品,根本不会来到这个院子。

有为得走出去,找到这些读者。怎么办呢?

“我知道,有一种活动方式叫漂流书!”

2013年春夏之间的一个晚上,义工周例会,听完馆内分享这周的运营情况,几个人眉头皱了一皱。最近的借阅量看起来不太乐观。自开馆起,图书馆就定期开会,邀请核心义工们到馆,听一听当周图书馆的新鲜事,讲述一下图书馆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和活动要开展,需要大家提供什么帮助。例会就在活动室,如果有路过的读者好奇,想听一听,也大可列席。绝大多数点子和需要本地协助的各个事项,就是在这种半聚会半开会的会议中定了下来。

“漂流书,就是把一本书放在公共场合,拾到的读者读后再漂给下一个人。”

据说,图书漂流游戏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如果在公园长凳发现一本书,只要有兴趣,就可拿走阅读,读完之后再根据书中夹带标签的提示,继续让书漂下去。整个过程无须任何人、任何机构许可。

“不错不错,这个方式可以借鉴。可以让图书馆走出去,让更多三门人知道这里还有一座公益图书馆。”

“是啊是啊,我本来也很害羞的,知道这里可以借书,可以做义工,但不大好意思自己说。图书馆的确需要走出去,既是做阅读推广活动,也是给有为做一次宣传。”

一时之间,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书,收得回来吗?”

“会不会损坏?”

“收不回来怎么办,损坏太严重怎么办?”

一向严谨的郑胤郑记者果然没让我失望,又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桌上瞬间沉默了几秒。

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每个人似乎都不太信任公共领域的“诚实守信”。尤其是这样一个约束力不强,也没有什么惩罚追溯制度的图书活动,拿了就拿了,至于还不还,什么时候还,多少人会真的在意,放在心上?

“你怎么对我们三门人这么没有信心啦!”

“我想,如果真的有人‘偷’书,那总比偷别的好。”

“郑胤我跟你打赌!我押回收率30%以上,输了我请你吃饭。”

桌上又炸了窝,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最终,我们决定这次先试一试,哪怕是用书来做一个三门小城信任度试验。既然决定要做,当天晚上就定好了分工,馆内同事负责集思广益,统筹出策划案。对于活动的本地新闻报道,郑胤、毛慧慧两位在传播一线的记者当仁不让,其他义工们则根据项目情况,按需支持。

尽管漂流书活动早有先例,但仍需要根据三门与有为馆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版,再加上手工劳动,还是让人绞尽脑汁,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这次漂流书活动,是有为首次,三门首次,似乎也是台州首次漂流书活动。我们计划先放400本书在四个地点漂流,地点之一当然就是馆内。

两批图书从北山脚下的文化路,一路向南,跨过海游桥,漂过珠游溪,到了南山脚下的老城区中心的两个漂流点。一个在银行大厅,一个在移动营业厅。剩下那一批书走得有点儿远,它们沿着珠游溪一路向东再向南,绕到南山的东面,到达三门的新城区。新城区的漂流点设在了总商会大厦。

正式漂出去之前,这400本书都经过严格的“出厂”流程。漂流书筹备期的图书馆活动室,往往是外头天黑黑,里面亮堂堂,大人小孩们手上都忙忙碌碌,聚精会神,仿佛走进了一个专业的手工大厂。嘿!我们可没招黑工、用童工啊。这是大小义工们正在小心翼翼地给每本漂流书贴上精美印制的扉页,上面为读者们写明了漂流书的玩法规则。书背后,我们还藏了一个小信封,鼓励读者写下感想,传递给下一个有缘人,哦不,漂书人。

首漂仪式在老城区中心的广场举办。我发了条微博。

周日下午5~7点首漂正式开始!漂流书不需证件、不需押金、不需任何费用,只要您喜欢这本书,留下您的邮件或微博,就可以拿走!当然我们希望您可以让书漂得更远,也希望书可以回来进行修补。这是我们对三门文化阅读、人民素质、公益理念的一次感性认识。

首府广场是老城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天公作美,大小义工出动,带着标志性的橙色运动帽耐心细致地给前来问询的人介绍。小义工活泼可爱,叫着“叔叔,哥哥,姐姐”,路人驻足,“叔叔,漂流书不要押金就可以借!没有借阅期限,只要9月30日之前还到借书的漂流点就可以了!”小义工热情、详尽的介绍,让行人直竖大拇指。

首期漂流,我们主要漂出的是适合具备基础阅读能力及以上读者阅读的书,其中只有1/4的儿童读物,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高中生、市民读者驻足。这批书类型广泛,大致包括了经济美食、旅游、文学等类别。

来了解参加漂流书活动的有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年逾古稀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青葱年少的学生,以及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儿,看来漂流书活动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啊!

来来往往购物、买菜的行人被吸引过来,微博小编高兴地发了上面这条微博。这些都是我们的读者,也许,朱辰分析的读者里,就有从漂流书活动中被吸引过来的人。

有资深义工这样深情款款地写道:

邂逅有为,只是因为一本漂流书。我爱书,却极吝啬,总是担心他人会损坏爱书而不愿与人共享,而当“漂流书”款款从眼前走过时,竟惊艳了我的世界,殊不知书还可以以这种姿态游历人间。满怀好奇的我,便关注了“有为”的公众号,关注有为动态,不知不觉中,它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初夏,400本书漂流出去;入秋,144本书回到馆中。回收率,36%。

虽然不算高,但我们赌赢了,漂流书项目,下一期可以继续办!根据第一期的回收记录,严肃文学不出意外地少有人问津,财经管理类书籍大热,没有被回收回来。馆外三处漂流点,旅游、励志、历史通俗和杂志类读物最受欢迎。而且,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是全台州市第一家做漂流书的机构,有为又开创了一个小城的先例!

第一次办,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书籍回收率,馆内最高。有些放置在银行和移动营业厅的书,最后也被还到了馆里来,而且这两个地方阅读率很低。总商会大厦的读者阅读激情最高,每一本都有人读,还书率很低。我们分析,银行和移动营业厅两个老城区的点离得太近,而且人们匆忙办事,很少注意到书,下次考虑两点合并,并主要投放财经管理或杂志类书籍;总商会大厦虽然还书很少,但说明一个事实——这里需要书!鉴于新城区周边没有图书馆,或类似的阅读机构数量几乎为零,这里的阅读需求高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因此我们考虑下期多在新城区设点。

书,早就不算稀缺物资。键盘一点,或者纸质书送货到家,或者电子书直接翻阅,轻松方便。在公立图书馆借书,读者也只需取书、刷卡借走,很快速便捷。互联网时代,书籍在人们的生命中停留得越来越不着痕迹。从某种角度看,漂流书像一场复古行为艺术,漂书人一笔一画写下借阅时间和借阅人姓名,读到兴致处拿纸笔记下读后感塞在信封中,书籍、手写字迹承载着悠悠的时光和思考,联结起陌生的友人。漂流书,就是这样一种充满诗意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