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战国简帛读本及其现存情况

战国简帛读本及其现存情况

【摘要】:郭店楚简均为典籍古书,包括《老子》、《缁衣》、《五行》等,整理者共编为16种18篇,这是近世首次大规模发现的先秦竹书,一直备受瞩目。上博简1994年前后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入,现藏上海博物馆。上博藏简总数超过1200枚,35000多字。今本《缁衣》作“正”,郑玄注:“‘正’当为‘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用为仇匹之“仇”或“逑”,今本《礼记·缁衣》作“君子好仇”,郑玄注:“仇,匹也。”

[1]楚简。郭店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1号楚墓,现藏荆门市博物馆。同墓出土竹简800余枚,简长从15厘米到32.5厘米不等,其中有字简730枚,总字数12000余字。郭店楚简均为典籍古书,包括《老子》、《缁衣》、《五行》等,整理者共编为16种18篇,这是近世首次大规模发现的先秦竹书,一直备受瞩目。上博简1994年前后由上海博物馆香港文物市场购入,现藏上海博物馆。上博藏简总数超过1200枚,35000多字(其后续有入藏,数量未公布)。上博简内容包括近百种战国古籍,其中有《周易》、《缁衣》等可与传世文献比勘的篇章,更有大量先秦佚籍,种类繁多,不少篇章还有多个抄本,在学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简均有可与今本《礼记·缁衣》对读的《缁衣》篇。各版本文字、内容、章节次序颇有不同。郭店《缁衣》共47简,竹简两端均修削成梯形,简长32.5厘米;上博《缁衣》共24简(部分有残断,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战国简1亦属此篇),竹简两端亦呈梯形,简长54.3厘米。本条选取了郭店、上博两个版本对应今本《缁衣》第20章的内容。郭店简42首端尚有“旨我周行”4字,简43末端尚有“子曰”二字,分属前后章节,中有墨钉隔开。上博简21上半尚有33字属上章,简22下半尚有15字属下章,亦有句读符号分隔。上述本章以外的内容这里不作介绍。

[2]:从马、必声,是为马匹之“匹”造的专字,《说文》亦有此字形,训为“马饱”。上博简之“匹”字作“”,右下近于匕旁,可能也是有意改造的字形。今本《缁衣》作“正”,郑玄注:“‘正’当为‘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郝懿行谓:“盖汉隶书‘匹’‘正’形近,所以致误,非古字通也。”简文可证郑说正确。

[3]“少”下衍重文符号。“少人”即“小人”,“小”、“少”古本一字,秦系分化为两字,然仍混用无别;六国通用“少”,兼表后世小、少二词之义。

[4]小人岂能好其匹:今本《缁衣》作“小人毒其正”,“毒”或训为怨恨,则是改反问句陈述句

[5]战国文字“友”或赘增无义偏旁“口”,口旁又常增饰笔于其中而同于“甘”。“友”《说文》古文或作“”,即是这类写法的进一步讹变。

[6]向:与《说文》训“北出牖”的“向”不是一个字,字形来源待考,楚文字中记录“向”这个词,本简中与“方”对举,可解释为(共同的)志向。今本《缁衣》作“乡”;上博简作“”,是金文”字异体,即《说文》新附的“薌”字,“乡”、“”以音近通读为“向”。

[7]“”字可分拆为彳、木、丮、四个部分,“”是“丮”下赘增之形旁,类似的情况两周金文十分常见。丮与木组合,即省去土旁的“埶”,“埶”与“爾”古音相近可通,从彳与从辵同义,故“”为“邇”字异体。

[8]:从见、或声,为“惑”字异体,上博简即作“惑”。

[9]:从心、矣声,是楚文字疑惑之“疑”的专字。上博简作“”,从心、、矣为同一字的分化,故“”为“”之异体。

[10]:从戈,上博简作“”,从攴,攴旁与戈旁义近通用。二形左半所从,或以为是从“”字分化的一个字,音近于“求”,用为声旁。用为仇匹之“仇”或“逑”,今本《礼记·缁衣》作“君子好仇”,郑玄注:“仇,匹也。”今本《诗·周南·关雎》作“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

[11]简文“君子”合文,以“子”字上半为共用部件。

[12]:从子、丑声,“好”字异体。详下延展阅读。

[13]:从口、之声,为“詩”字异体。“詩”字《说文》古文作“”,亦从之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