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闭症儿童转衔支持手册

自闭症儿童转衔支持手册

【摘要】:那如何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提供转衔支持呢?图37-2是美国开展转衔计划的过程。需求评估之后,就要拟定转衔计划。个人金钱管理——如何理财?休闲能力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受现实种种条件限制,有的谱系孩子未来可能只能待在家里,无法工作也无法升学。健康——如何保持健康?但要强调的是,转衔教育应当是实用导向、功能性导向的,应该依据学生的转衔需求评估结果和转衔计划来开展。

IDEA中对转衔服务的定义是:一套提供给学生的整合型活动,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过程,聚焦于提升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业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成效,以加强学生毕业后发展的衔接,这一系列活动包括中等教育以后的教育、职业训练、整合就业(包括支持性就业)、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社区参与。

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转衔有“转换”+“衔接”的意思。一般来说,我们谈到的转衔大多是指就学期间的转衔(比如:幼小衔接、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但其实转衔是终身的,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转衔。转衔分为垂直转衔与水平转衔,根据年龄段划分、有时间性的是垂直转衔,垂直转衔是常见的,其他转衔并不是常态,这就是水平转衔。每个人的垂直转衔几乎是一样的,但水平转衔会有很大差别。图37-1是垂直转衔与水平转衔的示例。

图37-1 垂直转衔与水平转衔的示例[1]

学校系统下,我们更注重的是学期间的转衔。那如何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提供转衔支持呢?Patton和Dunn[2]指出成功转衔的要素有三个:系统而全面的规划——包括需求评估和个别计划;行动和计划的执行;协调、配合、沟通和合作。图37-2是美国开展转衔计划的过程。

首先,进行转衔需求评估,可以从学生的偏好、兴趣、优势等方面来评估,同时应考虑学生的梦想(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职业理想等)。梦想非常珍贵、富有正能量,可是在谱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孩子做决策,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和内在的能量。谱系孩子一样有权利拥有梦想!所以,做需求评估时还可以将孩子的梦想也考虑进去。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特殊儿童进行转衔需求评估时,会采用《生涯兴趣、偏好和优势量表》(Career Interests,Preference,and Strengths inventory,简称CIPSI),然后根据测验分析报告对学生做进一步的访谈,对特定领域作进一步评估。

需求评估之后,就要拟定转衔计划。这时会用到《转衔计划量表》(Transition Planning Inventory-Second Edition,简称TPI-2)。它有学生版、家长版、学校版,可见,它综合了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观点。TPI-2包括三大领域,共11个方面。

工作领域

生涯抉择和计划——可以搭配CIPSI一起使用。

就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从事这份工作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前期工作,比如,学生毕业后想去便利店工作,那就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内容。

学习领域

未来的教育/训练——未来如果想继续升学,需要做什么准备?

功能性沟通——需要运用什么沟通技能?包括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技能。

自我决策——有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决定?

生活领域

独立生活——未来想离家独立生活,需要什么技能?

个人金钱管理——如何理财?如何购买生活必需用品?如何支付?

社区参与和运用——如何参与社区生活?如何运用社区中的便利条件?

休闲活动——有什么休闲方式?休闲能力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受现实种种条件限制,有的谱系孩子未来可能只能待在家里,无法工作也无法升学。对于这样的孩子,休闲成为了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所以要教学会孩子如何休闲。

健康——如何保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怎样?能否建立友谊?能否进行适当的社交行为?

在拟定转衔计划之后,一方面,可以联结相关的支持和服务(如社会福利部门、机构、实习场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也就是转衔教育。但要强调的是,转衔教育应当是实用导向、功能性导向的,应该依据学生的转衔需求评估结果和转衔计划来开展。由图37-2,知识/技能的教学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开展独立课程,二是融入各领域教学。一般来说,优先融入各领域教学,在没办法融入的情况下,再考虑设立独立课程。比如,学生的转衔计划中对“个人金钱管理”这一领域有需求,那么学校可以先考虑将这方面的技能融入学科教学中,如果不适合,再考虑单独开设理财课。

图37-2 美国的转衔计划过程[3]

【注释】

[1]修改自:Edward A.Polloway.(2014).特殊需求学生的教材教法(林素贞译).台北:华腾文化出版社.p.14-7.

[2]Patton,J.R.,&Dunn,C.(1998).Transition school to young adulthood:Basic concepts and recommended practices.Austin,TX:PRO-ED.

[3]修改自:林素贞(2016).身心障碍学生的转衔教育.未出版的手稿,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台湾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