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理解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行为?-融合教育支持手册

如何理解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行为?-融合教育支持手册

【摘要】:[1]知识小卡片27-1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破坏行为和自伤行为破坏行为是指对个体或他人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胁的行为。注意缺陷和分心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在注意方面最明显的缺陷是难以持久。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儿童主观故意造成的,而是与他们的障碍密切相关,可能是他们用来适应这个世界的某种机制。

如果我们能把儿童的行为也当作他们运用的一种“语言”,当作他们与成人、与他们生活的世界进行沟通的方式,并且愿意“倾听”,愿意去理解他们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也许我们就相对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每一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一些令成人头疼的行为,比如两三岁的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会非常“固执己见”,当你说“不要躺在地上”,他可能偏要躺在地上。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时候自我控制力较弱,当喜欢一个玩具的时候,可能不管这个玩具在谁的手里,都直接去争夺。还有一些家长很担忧,但不一定能称得上是“问题”的行为,比如1~2岁的儿童有的很喜欢转圈,有的踮起脚尖走路,1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把拿到的物品都放入口中“探索”等。当我们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时常没有关于儿童发展、解读儿童行为的内在意义的经验,也时常会把一些并不是“自闭谱系障碍”引起的行为都当作障碍的表现。实际上,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很多行为可能是“其他儿童”也会有的,只是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而我们讲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时候,有研究者提出界定一个行为能否被称为“问题行为”,或者值得我们与教师或干预者一起来特别“处理”这样一个行为,需要考虑这样几点:

●行为是否会伤害到儿童自己;

●行为是否会伤害或者干扰到其他人;

●行为是否会影响或干扰儿童的正常活动(学习和生活);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像我们前面讨论的“神经多样性”运动那样,就不必过于关注儿童的一些自我刺激或者刻板的行为,努力通过创设环境和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让儿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这三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关注。研究者归纳了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最常见的一些问题行为,包括自我伤害、敌意、注意分散、刻板行为、破坏行为(详见知识卡片27-1)。也有学者把这些问题行为按优先处理的顺序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破坏行为、干扰行为、分心行为。无论哪个等级,问题行为都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需要专业、系统的评估和干预(详见知识卡片27-2)。[1]

知识小卡片27-1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破坏行为和自伤行为

破坏行为是指对个体或他人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胁的行为。破坏行为包含咬、踢、抓、割、戳眼、撞头等行为。这类行为常常与自伤行为相伴,所以在评估和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给予注意。

摩明格(Karl Merminger)首先提出“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SIB)的概念。早在1938年,他在著作《自我对抗的人》中写道:“对局部身体的自我伤害是一种自杀行为,这种行为区别于结束生命的自杀,是一种部分的自杀。”自闭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障碍群体,其自伤行为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自伤,有其独特的含义。有研究者把自闭症自伤行为分为11种,分别是:打自己、咬自己、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地面物体、把手指伸入除嘴以外的身体开口处、撕扯头发或皮肤、抓自己、拔头发、用物体打自己、戳眼睛、拔下手脚趾指甲、拔牙。其中,打自己和咬自己的频率最高,发生率分别是93%和80%。

固执(刻板)行为

固执(刻板)行为是指儿童过分坚持以某种固定的方式或程序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物,而完全拒绝接触新的事物或者转变程序的行为,例如反复地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反复地问同样问题、坚持将物件摆放成特定的方式、按照某种固定方式饮食起居、出门坚持走同一路线等行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固执行为主要表现在感官的固执行为(如重复听同一首歌曲,长期盯着某一样事物等)、动作的固执行为(依序排列扑克牌或家人的鞋子,出门坚持走同一路线等)、恋物的固执行为(坚持携带或穿着某样固定物体或衣物,拒绝使用新物件等)以及学业方面的固执行为(强迫自己记忆时刻表或反复问他人同一个问题等)。

注意缺陷和分心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在注意方面最明显的缺陷是难以持久。当要求注意缺陷儿童做一项无趣味或重复性的工作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动作表现比其他儿童明显要差;然而当他们对于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便会不断重复行为,出现固执和刻板行为。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注意缺陷的具体表现为:难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很容易开小差;常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粗心草率。他们容易对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的刺激起反应,因而对新奇和有趣的故事、电影电视和游戏会相对集中注意去听、去看、去做。

几乎所有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家长都会反映,自己的孩子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上蹿下跳,且乐此不疲。注意缺陷儿童由于注意涣散、自控能力差而导致活动过多。他们的行为常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控制。具体表现为:手脚动个不停,眼睛东张西望;常常做小动作,喜欢咬指甲、吸手指;做事无目的性,动作杂乱无章,不停变换花样。

需要注意!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儿童主观故意造成的,而是与他们的障碍密切相关,可能是他们用来适应这个世界的某种机制。我们首先要了解并理解他们的行为,而不是把所有的行为都当作问题,通过合理的解读,改善行为出现的背景,寻找替代行为,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减少这些行为对儿童适应和学习的干扰。

知识卡片27-2

如何来面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2]

即便是问题行为,也有很多是可以预防的,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环境的调整

调整班级物理环境,将班级的空间环境结构化,增加视觉线索和提示,让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了解班级空间摆设的位置与功能;减少干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因素;临时变动环境时事先让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可以预知。

了解可能的问题行为的原因

行为很复杂,不能只靠主观判断。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你看到的行为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东西你是不是了解呢?这种了解要基于你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要记住,先观察,别急着判断。

以下列举几点可能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引起他人注意

●想获得具体事物

●逃避不想做的事

●获得感官刺激满足

●逃避不喜欢的感官刺激

●情绪发泄

图27-1 冰山理论模型

功能行为分析

●学生基本能力与状况:性别、年龄、生理特征、自闭程度、学习状况、健康状况和就医史、沟通能力状况、个人能力的描述

●对学生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家庭状况、家长的态度;课程与教学可能的影响因素

●问题行为的描述:问题行为发生的过程、周期性、效能、历史、曾经处理的历史

除了预防以外,还有一些针对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在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中,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是一种运用最普遍和有效的技术。研究表明,行为持续与不断自我强化有关。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PBS)1980年代开始被提出,可看作是行为矫正若干原则和方法的集合,旨在利用一系列能有效地改变不良行为、尊重人的尊严、成功促进个体能力、扩展个体的机会、增进个体生活质量的方法帮助有障碍和严重问题行为的个体。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包含了强化、消退、区分强化等一系列策略,强调通过正向的行为干预而非负性的惩罚方法,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干预。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如果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能逐步掌握替代行为,再辅以其他行为干预方法,则其问题行为能得到明显改善。替代行为的具体例子通常包括功能性沟通技能、社会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表现出许多自伤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发现,掩藏在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所欲”,既是为了得到所喜欢的东西(如好吃的食品),又是为了逃避所厌恶的困境(如较难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让自闭症儿童学习多种作为替代行为的沟通技能。由于参加这一研究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有些是没有语言能力的,治疗人员就教这些孩子学习先用手语表达“我要”,然后用手指向所要东西。这些动作就成了意在得到喜欢东西的问题行为的替代行为。与此同时,治疗人员还教这些孩子学会使用一张写有“请你帮我”字样的卡片。面对困境时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们可出示该卡,从而得到迅速有效的帮助,以此作为意在逃避困境的问题行为的替代行为。临床实验的数据表明这种沟通技能的训练同样达到了消退自伤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良好疗效。

注:关于行为矫正或行为干预,更多内容可以参考:黄伟合,贺荟中著(2013).《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华夏出版社.

特别需注意的是,当我们无法阻止自伤和伤人,比如撞头、打人、咬人等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我们和儿童之间设定一个柔软的屏障,而不是束缚他们的身体。我们可以用沙发垫或者豆袋,让儿童击打在这些柔软的物体,而不是其他物体或者人身上。如果喜欢咬人,可以带上软手套;喜欢撞头,成人可以用大大的软手套保护住儿童的头部,让他们撞到软软的手套上。这样做首先为了保护儿童不受伤害,其次能够让他们停止下来,因为情绪需要发泄;但我们在儿童安静下来之后,还是需要进行功能行为分析,并想办法回到常规的训练和干预中。

但是,就像图27-1关于行为的冰山理论模型表达的那样,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也有丰富的内在,上文中列出的行为功能只是常见的功能,并不是所有行为背后的原因。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在积极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深入观察和体察儿童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他们行为的意义。正如《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人士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这本书里论述的那样,我们需要换一个视角去解读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3]

最后,再强调一点,儿童的教育没有简单划一的通用方式。成人所能做的,是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多想想我们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尊重儿童,用生命影响生命,而不是鲁莽地从成人的角度去辨别对错。

【注释】

[1]苏雪云(2014).如何理解自闭谱系障碍和早期干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54—61.

[2]修改自:苏雪云,严淑琼(2014).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指导手册.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3]巴瑞·普瑞桑,汤姆·菲尔兹-迈耶著.陈丹,黄艳,杨广学译.《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人士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