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醉翁亭记》解析:山水醉翁,古诗赏析

《醉翁亭记》解析:山水醉翁,古诗赏析

【摘要】:智仙为了方便欧阳修游玩,修建了一座小亭子,请欧阳修命名并作文,欧阳修将这座亭子命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名动千古的《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最著名的散文佳作。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由来与得名。原来,真正让欧阳修大醉的并不是酒,而是这美丽动人的山水。

1045年,39岁的欧阳修因为替参与庆历新政、后被贬官的范仲淹辩护而被贬滁州。这一年是他踏入官场的第15个年头,是第二次被贬了。

欧阳修幼年家境贫寒,父亲在他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含辛茹苦地养育独生子欧阳修。由于贫穷买不起文具,母亲就用芦荻在沙土上教欧阳修写字、读书,这成为古代母亲教子的佳话。

24岁的时候,欧阳修不负众望终于考中进士。此前他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成为监元和解元,之后又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大家都认为,在最后的殿试中,欧阳修必定夺魁,结果欧阳修只获得了二甲第十四名,大出众人意料。后来,主考晏殊对人说,欧阳修才华过人,本来被列为第一,但是后来自己考虑到欧阳修锋芒太露,所以把他刷下,挫其锐气,以期使其成才。

晏殊对欧阳修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年轻人疾恶如仇,锋芒毕露,在踏入官场不久就受了一次大挫折。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为上奏章批评大臣和朝政被贬,欧阳修为他声辩,写信痛骂谏官高若讷:“范仲淹为人刚正,通古博今,在位的大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无罪被驱逐,而您作为谏官不能分辨忠奸,还有脸见士大夫,出入于朝廷,你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高若讷读信后恼羞成怒,把信交给了皇帝。于是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一直到4年后,才被重新召回京城做官。

又过了3年,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开始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了这次改革,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锋芒毕露的毛病还是没改,他作《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尖锐地指出:“今此数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上疏后,遭到阻挠改革的大臣的忌恨。有人借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犯法这件事,趁机说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勒索张氏钱财,将欧阳修牵连下狱。这些大臣挥动道德大棒来攻击对手,水一经搅浑,便再也难以澄清。这招从古至今屡试不爽。所谓的欧阳修与外甥女有私情,后来查明纯属诬蔑,但是欧阳修还是被贬为滁州知州。

滁州即今安徽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境内山水秀丽,风景宜人。被贬到滁州的欧阳修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而灰心丧气,更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勤于政事,放情山水。在环绕滁州的众多山岭中,他最喜欢的是西南的琅琊山,经常到那里游玩,并认识了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智仙为了方便欧阳修游玩,修建了一座小亭子,请欧阳修命名并作文,欧阳修将这座亭子命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名动千古的《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众所周知,欧阳修是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不仅如此,八大家里还有他的学生曾巩,以及他发掘的人才苏氏三父子。可以这样说,唐代三百年,宋代三百多年,总共六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涌现了8位散文大家,而“欧阳修团队”就占了5位!由此可见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这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最著名的散文佳作。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由来与得名。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写这些,而是由滁州的地形而写滁州的山,由滁州的山写到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琅琊山,然后作者像一位热心的导游,带着大家一起开始登山之旅。走了六七里,先听到水声,然后看到泉流,引出泉水;转过曲折的山路,就看见一个亭子,亭角像鸟儿展开的翅膀,似乎正要高飞,原来这就是醉翁亭了;接着再写亭子的建造者——智仙和尚,然后自然引出命名人——太守,在这一段的最后,写出命名的原因,其实是太守给自己起的外号——为什么起这个外号?原来是因为太守经常带客人来游玩,太守喜欢喝酒,酒量又不好,喝一点就醉,于是就给自己起这个外号了。

酒这东西是很多文人都喜欢的。曹操曾经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贺知章喝醉后骑马时跟小船在大浪里颠簸一样;欧阳修的学生苏轼也在大醉后举杯邀月,吟唱“明月几时有”。但是酒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有人把酒作为交际的工具,有人把酒作为逃避现实的通道,还有的人是想借酒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愁闷,欧阳修却提出了一个迥异于人的饮酒观——醉翁之意不在酒。喝醉不是因为贪恋酒,那是因为什么呢?欧阳修说:“在乎山水之间也。”然后做了解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原来,真正让欧阳修大醉的并不是酒,而是这美丽动人的山水。换句话说,欧阳修不是真正的酒醉,而是这山川之美让他沉醉。于是,在欧阳修这里,“醉”这个词便有了崭新的含义。

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让一代文宗沉醉至此?

文章的第二段是古代散文中写景最经典的段落之一:

清晨,阳光穿透树林的迷雾,是美的;

晚上,云雾聚拢,山谷昏暗,是美的;

春天,野花盛开,幽香满谷,是美的;

夏天,林木参天,绿荫满地,是美的;

秋天,风霜高洁,空明澄澈,是美的;

冬天,水落石出,万籁俱寂,也是美的……

每一天都有朝朝暮暮不同的美,每个季节都有轮回往复不尽的美,有这么多的美,那么从美中获得的乐趣当然也就无穷了。

中国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是很常见的,不仅因为山水之美无穷无尽,也因为山水的永恒让渺小而多变的人生在它们面前总显得局促而可怜。面对永恒的自然,人们会非常自然地生出钦佩、羡慕以及敬畏之感。唐代的张若虚就曾经慨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花秋月夜》),李白也长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古人在人生失意时也经常在自然中寻找慰藉,所以李白曾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但是自然毕竟不会回应渺小的人类,因此古人向自然寻求慰藉,多半不过是聊以自慰而已。像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多少已经有些自作多情的嫌疑了。如果《醉翁亭记》只写到这个程度,那么与前人借山水来忘记人生坎坷的自慰之作也没有太大区别,这篇文章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而欧阳修此文的妙处就在于不仅写了山水,更写了山水中人的乐趣。

第三段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滁人游山图:背东西的人唱着歌儿,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弯着腰走路的老人,带着孩子的大人,往来不绝,兴致盎然。捞出溪水里肥美的鱼做菜,用清冽的溪水酿酒,野菜、野味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没有皇亲国戚的穷奢极欲,没有达官贵人的豪华气派,却有山水之中的自然风味,以美景佐酒,以欢乐佐酒,此乐何极!

但是,这还不是《醉翁亭记》的核心,真正的核心还在最后一段。

太阳西斜,人影散乱,游人们相继散去;鸟儿们重新占领了山林,鸟儿不懂得人类的乐趣,正如游人不懂得太守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是酒吗?

不,他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

太守的乐趣是山水吗?

不,否则他后面写游人做什么?

太守的乐趣只是游人吗?

似乎不是,因为游人之乐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欧阳修在最后一段为我们揭示了答案: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其实就是“与民同乐”的一个翻版。

“与民同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意思是:(如果实行仁政,)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仪仗,都会笑容满面地互相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为什么还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大王能够与民同乐罢了。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君王享乐是不对的,属于荒淫无道的表现。但是孟子却指出:享乐本身不是错误的,如果有条件,为什么不能享乐?关键是君王要实行仁政,并且要和百姓同乐,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太平无事。因此,与民同乐是孟子判断君王是否有道的标准之一。而欧阳修写自己游览琅琊山与民同乐,一方面固然是暗示自己治理滁州效果显著,老百姓都扶老携幼出来游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经历两次仕途挫折的欧阳修并没有丧失信心,即便是治理滁州这样的小地方,他仍然在坚持和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古人治大国若烹小鲜,他却是治小县如对大国,他自负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与才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实际上也是在暗示,如若有一天自己东山再起,身居高位,一定也能像在滁州一样使百姓安乐,国家富强。

所以,《醉翁亭记》绝非一篇简单的记游散文,它不仅表达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更表达了他虽然身处贬谪,但是并未对前程丧失信心的乐观豁达的心态。

对此,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

欧阳修富于遣玩的意兴,很有欣赏的兴趣,……他的遣玩的意兴都是对一种伤感、悲哀的反扑,而这也是为什么欧阳修词同样写游赏宴集,听歌看舞,却一点也不肤浅,反会使人感到包含有一种人生之哲理的缘故。

欧阳修在滁州任满之后,又担任扬州知州。任期中,他在扬州蜀冈上修建了平山堂,也经常在公务之余带朋友来此游玩。他离开扬州之后,写了著名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这种乐观豁达、潇洒豪放的性格对他的学生苏轼影响很大。苏轼和欧阳修一样,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六十多岁的时候还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但是他却豪迈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还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种乐观豁达分明可以看到老师欧阳修的影子。

欧阳修去世后,苏轼也担任了扬州知州。一次,他登临平山堂,缅怀自己的恩师,作了一首《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时的苏轼,已经在无数次的困厄中,继承下来了老师的微笑,并用这豁达的微笑来面对以后还会遭遇到的挫折。而这微笑,又由苏轼传之后世,于是,后代无数身处逆境的读书人,都从这微笑中,获得了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