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揭示岑参的诗人之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揭示岑参的诗人之道

【摘要】:高适和岑参就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歌行体以七言为主,也间有杂言,岑参的这首诗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白雪歌”表明作者这首诗主要写西域雪景,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表明此诗写作的目的。岑参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西域大雪的情景,气势宏大,波澜壮阔,不仅成为岑参最著名的作品,也成为唐代边塞诗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盛唐的边塞诗人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从来没有去过边塞,但是向往边塞生活的,比如李白王昌龄

第二种是因为公干而去过边塞,但是并没有深入边塞生活的,比如王维

第三种是在边塞任职生活多年,对边塞生活了解深透的,这种诗人可以称之为真正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就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从天宝二年(743年)到至德八年(763年),岑参先后两次出塞,第一次是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手下当幕僚,第二次则是在北庭都护府封常清手下任职。这种经历使他对边塞十分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不是来自道听途说或者个人想象,而是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和仔细观察。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目中的“白雪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什么叫歌行体呢?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在汉乐府中很常见,其特点是在题目中经常有“歌”“行”字样,比如《饮马长城窟行》《长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唐代很多诗人模仿汉乐府创作歌行体古诗,出现了不少佳作,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吟》、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体以七言为主,也间有杂言,岑参的这首诗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

“白雪歌”表明作者这首诗主要写西域雪景,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表明此诗写作的目的。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他的前任姓武。岑参到了之后,武判官就要卸任归京了,大家摆酒为他送行,在席间,岑参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第一句就突出了西域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气候:北风呼呼地刮着,连贴在地面的白草也被刮断了,而这时候竟然还是八月份,内地正张罗着过中秋节,西域竟然已经是冰天雪地的“严冬”了。

雪如此之大,如此之猛,竟然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西域壮美的雪景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一千多年后,“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人们面对大雪时首先想起的诗句之一。

可是,雪花毕竟不是梨花,寒冷的北风也不是浩荡和煦的东风,雪花片片,随风飘舞,无孔不入,飘飘洒洒地钻进珠帘,打湿了罗幕,就连穿着狐皮大衣也感觉不到温暖,盖着锦被也抵挡不了寒冷。

这样艰苦的环境,正是戍边将士们长年累月战斗的环境,不由得让我们为将士们的忠勇而感动。极寒之下,将军的手指都无法正常活动,几乎无法控制弓箭,而都护穿着缀满铁片的铠甲,更是寒冷入骨。

大雪覆盖了天地,就连无垠的广阔沙漠也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仰望天空,愁云惨淡,凝结在长空。

紧接着作者的笔触由室外转到了室内:我们大摆筵席,为卸任即将离开的武判官饯行。宴会上觥筹交错,乐声悠扬,胡琴、琵琶、羌笛这些西域乐器纷纷演奏,热闹非凡。

宴会结束,大家送武判官走出大帐,走向辕门,此时天色已晚,大雪依然纷飞,雪落在红旗上,连红旗也被冻硬了,无法翻飞。

作者和战友们在轮台东门送武判官离去,大雪覆盖了山路。武判官的马踏着积雪,转过山路,不见了踪影,雪地上只剩下杂沓的马蹄印。

岑参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西域大雪的情景,气势宏大,波澜壮阔,不仅成为岑参最著名的作品,也成为唐代边塞诗最优秀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