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吃透古诗文:夏昆教你学语文(初中卷)——商山早行

吃透古诗文:夏昆教你学语文(初中卷)——商山早行

【摘要】: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温庭筠的政治观点导致权位者对他进行迫害。当然,温庭筠这次又落榜了。唐宣宗大中末年,温庭筠离开长安,路过商山。温庭筠此时从长安离开,途经商山,这句诗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候的梦境,一群野鸭和鹅正在弯曲的池塘里嬉戏。一生困顿的温庭筠在仕途上也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被贬之后的温庭筠最后在困顿中离开人世,但是他在诗词上的贡献却未被人们遗忘,而这首《商山早行》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贞观年间著名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读书十分勤奋。他是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在诗歌上与李商隐并称“温李”,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晚唐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据说他在音乐上也有造诣,能够跟随乐队的演奏写出与音乐相配的歌词。温庭筠才思敏捷,当时科举考试要求按照所给韵律作八联诗,这道题难倒了很多士子,但是对温庭筠来说却是小菜一碟,据说他只要叉八次手,这八韵诗就写出来了,所以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温八叉”。

温庭筠才华盖世,却在科举考试中几次落榜。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温庭筠的政治观点导致权位者对他进行迫害。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又一次落榜。8年后他再次踏入考场,不过这次他有了一个新的外号:救数人。原来,他考试时不仅会答好自己的试卷,还主动帮别的考生答卷。他的才思敏捷得让人吃惊,据说一次考试能帮十余人写试帖诗,这也是“救数人”外号的由来。这种考生当然是不为主考官所喜欢的,因此要考中进士无疑是痴人说梦。不过,这时候的温庭筠参加进士考试似乎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是否考中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怎样在考官眼皮下面作弊,向考官示威,挑战他深恶痛绝的考试制度似乎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大中九年(855年),礼部侍郎沈询担任主考官,温庭筠“救数人”的名气早已为他所知,为了防止温庭筠帮人作弊,沈询特地让温庭筠在自己的衙前帘下考试。无法畅快帮人作弊的温庭筠显然很不高兴,提前交卷出来了。“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可是考试之后沈询询问温庭筠的时候,才得知在这种情况下他都给八个人口授了答案!当然,温庭筠这次又落榜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温庭筠的确是个狂生,不过,他的狂生之名其实很早就有了。

温庭筠年轻的时候结识了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喜欢听《菩萨蛮》这首曲子,令狐绹是武夫出身,没什么文才,就让温庭筠代笔写词献给皇帝,假托是自己写的,并且再三嘱咐温庭筠不要将此事外传。谁知道温庭筠转头就将嘱咐忘得一干二净,到处宣扬,令狐绹十分恼怒。一次唐宣宗写诗有“金步摇”三字,苦于找不到对仗的词。令狐绹告诉温庭筠后,他应声回答:“可以对‘玉条脱’。”令狐绹十分高兴,问这是哪本书里的典故。温庭筠说:“出自《南华经》(即《庄子》)。”之后又补了一句:“这书也不是什么生僻的读物,宰相大人还是应该多读书啊!”弄得令狐绹十分尴尬。说出这样刻薄的话,温庭筠并非无意为之,他对令狐绹不学无术却官居高位一直心存不满,甚至说“中书省内坐将军”,意思是令狐绹只是个武夫,根本没有为相之才。

据说,一次皇帝微服出游,在旅社里面遇见温庭筠。温庭筠不认识皇帝,傲然询问说:“你大概是个司马、长史一类的小官吧?”皇帝回答不是,温庭筠又问:“那无非就是参军、主簿、县尉一类的官员了?”皇帝回答也不是。有人说温庭筠就是因为这事惹恼了皇帝,才始终仕途坎坷。

温庭筠最终为自己的狂放付出了代价,他最大的官只做到国子监助教,更多时候是在县尉这样的小官周围打转。唐宣宗大中末年,温庭筠离开长安,路过商山。商山又名楚山,在今天陕西省商洛市东南。古人赶路为了安全,大多是未晚投宿,拂晓起程。这天一大早,作者在驿站里就听到了外面马铃铛的声音,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第一联写的是清晨从驿站出发的情况:一大早起床,就听见驿站的马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漂泊在外,又要起程,心中充满了远离故土的伤悲。

第二联向来为人称道,10个字的诗句,作者列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动词,只有六个名词,却写出了早起赶路时最有特点的六种景物;没有形容词,却把心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忧愁、清冷、悲凉刻画得入木三分。明代李东阳说:“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意思是说,这两句抓住了最关键的景物,没有一个废字,而且音韵和谐,意象丰富,十分难得。

借景抒情是诗歌最常用的手法,一般诗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或者一边写景一边抒情。这一联却独辟蹊径,表面上看,作者就是直接列出了几种景物,没有一个动词,更没有一个字在抒情,但是这几个景物慢慢列出来之后,意象构成了意境,读者立刻就能感觉到那种漂泊在外的寂寞孤单和愁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元代诗人马致远在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里也使用了这种手法。同样是表现漂泊在外的伤感,马致远用三句列出了九种景物,同样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自己背井离乡的伤感。两首诗各具风采,却异曲同工。

第三联写乡村中偶然见到的美丽景色。枯败的槲叶落满了寂静的山路,白色的枳花开放在破败的驿站的墙上。一个“明”字用得极妙。花是不会发光的,但是此时在晨曦的照耀下,白色的枳花显得非常耀眼,甚至感觉破败的驿站土墙都被花儿照亮了。这显然是错觉,但是这种错觉与前面山路铺满落叶的凄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对比,在情绪上对前面的悲凉做了一个弥补,似乎使作者的心情多少有些回升,这样就在第三联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波澜。

第四联由上一联的波澜引起,又回转到了整首诗的基调——寂寞凄凉。杜陵在长安,古代这里是杜伯国,秦代置杜县,唐宣宗在这里修筑陵墓,所以叫杜陵。温庭筠此时从长安离开,途经商山,这句诗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候的梦境,一群野鸭和鹅正在弯曲的池塘里嬉戏。

一生困顿的温庭筠在仕途上也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7年后,温庭筠又回到长安,担任国子监助教,之后,他主持了一次科举考试。当初的落榜生今天居然成了主考,这已经够让人惊讶了,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考试之后,温庭筠将录取考生的试卷全部公开张贴。他想以此表明这次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天真的诗人想借此一扫考场权贵请托、舞弊公行的积弊,他想不到这样做不仅惹恼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更因为展示的文章中不乏指斥时政之作,从而惹得权臣咬牙切齿。于是,这个新上任的主考官一夜之间又被贬为方城尉。

被贬之后的温庭筠最后在困顿中离开人世,但是他在诗词上的贡献却未被人们遗忘,而这首《商山早行》也成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