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秋节,中国人最常联想的词是?《水调歌头·中秋》

中秋节,中国人最常联想的词是?《水调歌头·中秋》

【摘要】:在中国,圆也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人们仰望圆圆的满月,自然就会有与亲人团聚的期盼,所以,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不过说起中秋节,中国人最先想起的诗词一定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时候苏轼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一直到天亮,作了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也叫“月夕”“八月节”,那天的月亮比其他时候更圆、更亮。在中国,圆也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人们仰望圆圆的满月,自然就会有与亲人团聚的期盼,所以,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如此重要,古代关于中秋的诗词也不会少,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里面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名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除此之外,还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等。不过说起中秋节,中国人最先想起的诗词一定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时候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一直到天亮,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面有个小序,告诉我们这个中秋之夜,苏轼喝酒喝了个通宵(欢饮达旦),同时也告诉我们这首词也是表达他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

苏轼和弟弟苏辙感情一直很好。小的时候他们一起在父亲的带领下读书,成年后,父亲苏洵带着两兄弟离开四川眉山,来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兄弟俩双双高中,一时传为佳话。

之后不久,他们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两兄弟,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好了。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苏辙在山东做官,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苏轼也请求调到山东,于是来到了密州。但是两兄弟整天都忙于公务,虽说相距不远,却也很难有机会相聚,这让苏轼更加伤感。加上为官十余年,经历了不少官场的险滩暗礁,这让他更觉得仕途险恶,更感亲情可贵。于是在这个无法与弟弟团聚的中秋,苏轼通宵大醉之后,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在这首词里,苏轼说,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在人们的头顶?我端着酒杯,向青天提出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在天上神仙居住的宫阙里,天上一日,等于地上一年,那么今天,天上是哪一年呢?面对世间的种种无奈与不圆满,我真想乘着清风飞上天际,可是又害怕到了天上的琼楼玉宇,太高的地方,我受不了那里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共舞,天上的日子哪里比得上人间欢乐呢?月光从朱红的阁楼间西沉,降到雕花的窗户下面,夜已深,月光照着无法安睡的我。其实不应该有遗憾,月亮哪里总能像上次离别时那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上天的规律,从古到今,很难有真正的圆满。我只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长久生活在这世上,以后即便是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享一轮圆月了。

生命总是有分离、思念、悲伤、痛苦的,永远不会是圆满的。面对这种不圆满,有些人选择的是逃避生活,遁入空门;有些人选择的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而苏轼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肯定人间的不圆满,但是又指出,这种不圆满其实是自然规律,与生老病死一样,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没有必要改变。如果没有分离,怎么能真正体会感情的真挚?如果没有失去,哪里能真正体会拥有的可贵?因此作者没有选择“乘风归去”,当然更不必消极抱怨,逃避遁世,要珍惜人间的每一分美好,哪怕是与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也是乐在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是面对人间的不圆满,我们仍然有各种痛苦悲哀,该如何解决?苏轼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办法:我们彼此珍重,好好生活,即便是在中秋之夜暂时不能团聚,但是当我们仰望同一轮圆月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在一起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